专家:地震考古当有作为
2008年05月20日 13:42中国考古网 】 【打印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突然之间,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这是继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6级大地震之后,30余年来四川发生的更强烈的大地震,据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在国外一些地区,都有明显震感,可见这次地震威力之强烈和破坏力之剧烈,令人无比震惊。这也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最为惨重的灾害性地震。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一直在关注地震考古方面的一些问题,做着有关地震考古方面的一些事情和工作。因为青海喇家遗址发现史前地震遗迹的原故,我们在多学科研究上作出了一些成果,也同时受到了国内外的一定关注和重视。

去年以来,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研究领域,有了多国科学家合作提交的申请报告,关于地震考古的项目(IGCP567,《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考古地震研究》),它是由多学科结合而组成的科学家队伍自发提出的。今年的前不久,该项目获得了批准。这标志着全世界的地震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IGCP567地震考古研究项目,还邀请了中国的地震科学家和考古学者参加,与喇家遗址多学科合作相关的学者也都荣幸地获得了该计划的邀请和提名,我们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合作计划。而且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的批准同意和大力支持。

中国的地震考古,大约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一些考古学家和文物专家,主动投入到了地震考古的研究之中,期望对于地震研究提供一些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参考和研究成果。应该说从考古文物的角度,学者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讨论、思考、研究、甚至是重要的成果。然而,由于没有很好地跨学科相互合作和深入发展,都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对方领域,地震考古始终也没有能够给地震科学家带去积极的深刻的影响,作用也并没有明显发挥出来。就如同过去我们的一些环境考古的研究一样,工作做了,可是却被认为是“两张皮”。效果不佳。

近年来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喇家遗址的发现,由于自然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得到了科学界的注意,国家地震局的领导曾经亲临遗址上参观考察了解,我们也主动与地震科学家联系联络,因此在多学科合作上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开端。正好,现在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的IGCP567地震考古(或译考古地震研究)项目,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机遇。它将推动我国地震考古工作和合作的发展。正是这个契机,我们在《中国考古网》上的《喇家遗址论坛》上,新开辟了《地震考古与考古地震研究》的这个新栏目。

我们呼吁,在田野工作的考古学家,更多注意考古发现中的一些特异现象,注意是否与古代地震和其它灾害有过一定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地震考古的内容扩展更大一些,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加强沟通,密切联系,互惠合作,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完全可以充分理解,取得互动,达到互助互惠,共出成果,成果共享,经过不断努力,共同把地震科学研究这个复杂多变、异常困难的世界科学难题,朝着逐步攻克的目标,作出我们考古学能够作出的一些积极贡献。只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迈进,今后逐步掌握地震规律,并逐步达到地震预报和减少灾害的程度、最大限度降低灾难损失,总有一天是能够实现的。其实,从中国古代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整理中,至少,我们就可以找到不少抗震减灾的有益的建筑经验。我们相信,地震考古大有作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叶茂林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