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正文 |
|
相关Tag | [文化] [北大] |
抗日战争以前北平的大学中,由国家出钱办的大学只有北大、北师大、清华三校。当时北大、清华两校在社会上的声望差不多,两校的教学方法、治学道路比较接近,又各有特色,都是青年学生报考的首选。
每年北大、清华招生各自决定,互不通气。这两校后来发现因为招生日期协调不好,往往两校都招不满名额。因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能考上北大,也往往能考上清华,这样就会出现优秀的考生被清华、北大同时录取的现象,而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就读。两校招生发榜时,虽留出几个“备取”名额,但还是出现招生招不满的矛盾。后来两校招生日期定在同时,让它相差一天(一般考试为三天),第一天如果考生考得自己认为不满意,还可以第二天放弃这个学校考另外一校。这样一改,果然取得了考生及学校双方的满意。北大、清华再也不会发生考取了又不来报到的空额现象。对学生来说,多一个选校的机会,也比较满意。
也有的学校,为了争取选择优等生,提前在北大、清华招生之前先行招考,抢先录取。先招生,先录取,固然取得选择学生的优先权,但学生考取这些学校后,还是要报考北大和清华,一旦考上就不去这类学校报到,录取得多,报到的少。因此,在报上经常有某某大学第二次招生的广告。事实教训了这类学校,要甘心承认自己学校的二流地位,等北大清华考生发榜后,自己再招,录取的学生基本都能到校报到,从而保证了招收新生的名额。这些都是早年老皇历了。
现在每年招考,考生多以万计,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来国家给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以独立自主招生权。即使这样,管辖的地区还是太宽,报考的学生几十万,还是照顾不过来。“一考定终身”,对考生来说是背水一战,务求必胜。精神压力太大,对健康有害。弄虚作假的现象年年发生,屡禁屡犯。
我们不妨回顾旧社会的大学招生,各高校自己招自己的新生,国家省了心,省了钱。各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尽力去办好。考试日期错开,从6月到8月,各校自己选定。各校最清楚自己的学校在教育界的分量和地位,招生日期不必过分提前,时间错开,拉开报考的时间距离,给学生有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学生有许多次应试的机会。甲校未成还有乙校,乙校未考上还有丙校……而不必一考定终身。我猜想,这个招生办法学生会欢迎的,只是多花点报名费,多费几张半身照片。
有声望的历史悠久的学校,有自己的校风、学风,招生考试题目也有自己的特色。青年学生的天赋各有偏长,天赋相近的学生报考和他爱好相近的学校,各校分别招生,各得其所,国家省事,学生得益,家长省心。这种无为而治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现在,新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每年招考时有所闻。记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北大上海考区有一位应试者发现钢笔没有墨水了,这一考场的监考者是樊际昌教授(北大教育系一位心理学教授)一个人,他离开考场去为考生找来墨水,中间离开约有十来分钟。这中间,考生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秩序井然,并未发现有违规现象。樊际昌回来后,对大家谈起这件意外的遭遇,很欣赏称赞考生们自律、自觉的精神。
我们多年来对青年的政治教育,讲得比较多,对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讲诚信的教育讲得很少。看来光讲世界观,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够的。这与当前招生没有直接关系,就此打住。(作者为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作者:
任继愈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