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最大的问题是背离史实 丧失历史尊严
2009年06月25日 09:27北京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核心是要尊重历史真实

——史学家王春瑜答问录

王春瑜1937年生于苏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杂文家。出版历史著作10余种,杂文、随笔集14种。主编的《中国反贪史》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宁波市廉政文化研究会顾问。

历史剧中的问题,最大的是背离历史真实

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如波涛汹涌,扑面而来。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春瑜(以下简称“王”):我喜欢看比较优秀的历史剧,也看历史小说。它们的优势是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富有故事性。缺点在于,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写历史小说、电视剧的太少,而多数作家的历史素养不如人意,因此作品中每有违背历史真实处。

我坚持认为,读史可以明智,但是历史学家的学术专著永远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对更大范围公众的历史教育需要由更为通俗的出版物来完成。而历史剧因为有着广大的受众群,当然地承担起了这一任务。优秀的历史剧虽然不是历史教科书,但客观上起到了对历史知识通俗化、普及化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历史专著和教科书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现在的历史剧,问题最大的就是剧作者们随意编造,不惜背离历史真实。如《西楚霸王》把项羽坑埋降卒20万和焚阿房宫,说成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痛失爱妾虞姬一怒之下所为,真不知悖到哪儿去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作品描写清朝的列祖列宗——从入关前的祖爷爷、祖奶奶开始,无不英明贤淑,盛德巍巍,而明王朝,则腐朽、反动到了极点。这些作品的编导者根本不知道明清之际那些充满血与火斗争的真实历史究竟是何情景,也不知“清承明制”,大清王朝至少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恢复到明朝中叶全盛时期的人文规模。

问:能否结合例子具体谈谈您的观点?

王:关于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严重违反历史真实性的倾向,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在一些作品中,明中叶不与发动叛乱的宁藩同流合污的大丈夫唐寅,成了武艺超群,动辄打斗的流氓;雍正皇帝成了手执利器、飞檐走壁的侠客。这是对历史人物的严重歪曲。而戏说乾隆、戏说纪晓岚之类作品,更让我难以接受。在此类作品中,刻苦治学、为修“四库全书”而卖掉老家献县田产的纪晓岚的高尚人格不见了;他在灯下孜孜不倦写《阅微草堂笔记》的辛劳、愉快,也不见了;他主持修“四库全书”时的助纣为虐,大搞文字狱、删书、烧书的丑恶一面更不见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纪晓岚,成了嘻嘻哈哈、油腔滑调的老油子。而乾隆皇帝,则成了多情多事,简直是成天吃饱了撑的老痞子。这对历史上真实的乾隆爷、纪文达公来说,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类作品与《还珠格格》不能相提并论,还珠格格完全是虚构的人物,当然可以戏说。记得《还珠格格》火爆荧屏的那年,我去上海看望思想家、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生,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还珠格格》,说看时无需动脑,看累了就打瞌睡,醒来再看。并说“像《还珠格格》这样戏说的作品,可以存在,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小燕子这个人,可以一集一集戏说下去。当然,要编的合情合理”。元化先生的这番话,对我们应当是有启迪的。

对封建帝王的隐恶溢美是不少帝王剧的通病,有人调侃:干脆“给雍正皇帝一张入党志愿书吧!”

问: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读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真相不符的历史剧,会给人们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王:那些打着历史正剧或历史小说的幌子,实际上在胡编的作品,其危害性不能低估。拍项羽火烧阿房宫、荆轲刺秦王的电视剧的是大牌导演,但灭秦英雄项羽,被拍成了残暴至极之人;荆轲是位抗秦、勇刺秦王的侠士,被拍成敬畏秦始皇、临阵退却的懦夫。有的帝王剧,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更是背离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抹煞了历史真实。就国内说,虽然“清承明制”,清朝继承了明王朝雄厚的家底,并消除了明朝末年加剧社会矛盾的种种严重积弊,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人民的反抗从未停止,小规模的起义不断。康、雍、乾时期规模空前的文字狱,窒息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他们被迫把精力耗费在考证草木虫鱼的死学问上。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已开始工业革命,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蒸汽机制造厂,轮船已经航行在茫茫大海中。而康、雍、乾三朝,继续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天朝自居,妄自尊大,已全面落后于西方,脱离世界潮流。清代御用文人,居然说什么康雍乾盛世。而虽然勤政,但用极卑劣手段剪除政敌、兄弟,为人阴险残暴的雍正皇帝,成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至情至性的一代明君,隐恶溢美,一至如此,真不知悖到哪儿去了!难怪有人看了剧中的雍正皇帝后调侃说,干脆“给雍正皇帝一张入党志愿书吧!”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立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