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星转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至万历时,已是第13个皇帝,明朝已经建立200多年。只是此时早已过了全盛期,整个社会正日趋衰败,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最根本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朱元璋本人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从地主和农民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他用法律手段禁止地主的兼并行为,同时通过“路引制度”使农民不得四处流动。
土地兼并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问题,明朝也是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土地慢慢向地主集中,尤为严重的是,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皇室直接管辖的田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现象。明孝宗年间,只有4处皇庄,官田不到2000顷。到了明武宗的时候,皇庄增加到了36处,占地5.3万多顷。其他皇亲国戚纷纷仿效。根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850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422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国戚们兼并了。
这样一来,无数农民无地可种,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受到官府追捕,成了所谓的“流民”。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田地可种的农民要负担更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地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逃亡农户的赋税分摊在未逃亡的人身上,于是又引起逃亡,如此循环下去,“流民”越来越多。
偏偏这时接连出了几个昏聩的皇帝。先有荒唐的正德皇帝,继有20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后有打破这个纪录的万历皇帝。以及热心做木匠、任由太监胡作非为的天启皇帝,当皇位传至崇祯时,国家已经糜烂,无法收拾。
陕西长期以来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灾荒,农民生活尤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常成为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李自成小时候是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天生尚武的他,似乎对学业不太感兴趣。8岁那年,李守忠送李自成和李过去私塾读书。但是这两个人都重武轻文,不喜欢读书。有一天,李自成对好友刘国龙说:“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这话说得很有气势,只是内里透着愚昧,想当初项羽也是这么说的。两人有着类似的品性,类似的经历,结局也有相似之处。
李自成如何走上了造反之路?史上说法迥异不一。不管真相是怎样的,官逼民反,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纷争乱世,喜好武力的李自成自然不肯落于人后,动乱之中初显身手,而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李自成最开始一无所有,只能依附于别人的势力,他前后共投奔了好几个领导者,但是都很快脱离了出来。毕竟,李自成想要自己成为一方之大,怎么能总是屈于别人之下。
王左挂起事较早,活动在陕北怀宁河一带,很快发展到三四千人。李自成觉得王左挂的势力较大,便投到他的军中,充当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号称“八队闯将”。
崇祯三年(1630年)王左挂率众南下劫掠韩城,总督杨鹤率兵来剿,王左挂损失过半,便接受了官军的招抚。李自成愤然而去,投到不沾泥(张存孟)军中。但是不沾泥胸无大志,不能容人,李自成在那里只待了两三个月,便领着李过和自己的一小队人马投靠高迎祥去了。
这位独眼闯王逐渐从明末造反大潮中脱颖而出,从屡遭围剿,几度诈降,险遭剿灭甚至身边只剩18个部下,到后来建国“大顺”,一路北上摧枯拉朽,“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最后埋葬朱明王朝。但是他却在辉煌的顶点上骤然陨落,空做了仓促的41天帝王梦。偶然吗?必然吗?李自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值得深思的问卷。
闯王双刃
历经起落,辗转四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无畏艰辛,一路杀过,常于绝处逢生机。但是,“破军星”的负面破坏力也不容忽视,“流寇”出身的军队,又会给贫苦百姓带来怎样的生死折磨呢?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高迎祥联合张献忠等人围攻滁州,守军拼死守城,火炮连发,农民军伤亡惨重,滁州城数日攻不下。此时,援剿总兵官祖宽率领数千辽东兵赶到,冲击高迎祥、张献忠农民军,农民军大败。
作者:
梅朝荣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