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学者:中日不携手 亚洲难崛起
2008年06月10日 10:20环球时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日关系]

一百年来,亚洲的分裂为何还没有结束

大约一百年前,日本人冈仓天心就曾提出“亚洲一体”。但是,在他的年代,这种认识,仅是一种假定。因为,“亚洲”本来是西方人发明的一个地理概念,而这片土地,在很长时间,因其地域广大、文化复杂,缺乏共同意识。但是,在西力东渐之下,冈仓提起的概念,表达了亚洲意识的觉醒。而事实上,尽管当时亚洲处在殖民统治分割之下,但“亚洲一体”的理想却团结了亚洲各国先觉。日本活动家宫崎滔天始终不渝支持中国革命,孙中山也曾策划支援菲律宾反殖斗争,他们的行动唤醒了亚洲意识。

为了亚洲的崛起而合作、“亚洲一体”精神仍然重要。但是,“亚洲意识”的进程中途夭折。扼杀亚洲意识的力量,来自亚洲内部。日本对亚洲的侵略,分裂了亚洲。从现实来看,亚洲的分裂并没有结束。东北亚的紧张局势并未消除,而中日两国,尽管经济关系尚可,但与两国的巨大潜力而言,目前的状态并不令人满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们知道,去年,中日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关,但是,目前来说,中日经贸发展的势头不如中韩、中国与东盟。2006年,中韩、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均已突破1600亿美元。因此,2000亿美元远远不够。中韩贸易2008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笔者记得,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日本,他对日本经济界人士说,“中日双方贸易额现在是300亿美元,这还远远不够。我看,双方的贸易额应该达到3000亿美元!”他的讲话赢得在场来宾热烈掌声。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空间呢?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互不信任仍是重要因素。最近,在一次课后,日本学生问:“老师,中国将来是否会占领日本?”为什么一个大三学生会有这种想法?我觉得,这个学生的想法,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中日关系的认识框架。

明治维新之后,面对清廷衰落,日本对中国从“敬畏”转为“蔑视”。1886年,有个叫曾根俊虎的日本人上书时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说:“本邦人见清国人与见欧美人大异也,视之牛猪,加以轻蔑。”而其原因,他指出,“对清国之处置(指台湾、琉球事件等)”是对中国心理变化之始。现在,“轻蔑”不是没有,而某种“畏惧”则滋长起来。以笔者看,不论是彼时的蔑视,还是目前滋长的“畏惧”,反映的都是近代国家观下的“弱肉强食”逻辑。这也就是说,“轻蔑”与“畏惧”,都是无法走出历史的表现。当然,中国也存以“近代”框架观察日本的问题。甲午之战后,我们才开始以近代化程度衡量国家。我们看到,打我们的是个“近代化”的国家,悟出落后于“近代”就得挨打的道理。所以,我们开始“近代化”,建设近代民族国家。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