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解密南海一号沉船之谜(图)
2007年12月22日 11:12北方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考古]

核心提示:“南海Ⅰ号”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在阳江海面沉没?船上的人员是否全部葬身海底?曾是东平港渔家子弟、自小出海打鱼、而后潜心研究阳江地理历史的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向记者首次透露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阳江历史。

南海一号将从这个码头上岸

阳江“石湾”瓷器历史悠久

冯峥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瓷都”,阳江城东一名为“石湾”的地方就是古时的瓷都。阳江瓷器在晋代已十分出名,那时瓷都距城十里,在阳江江边,码头直伸入河中,故名“石湾”。到了宋代,阳江瓷器闻名天下。

“那时候,广州是华南地区瓷器交易的集散地,阳江瓷工挑着瓷器,翻山越岭到广州交易。由于路途远,当他们到达现在佛山石湾的位置时,发现当地土质与阳江土质相差无几,于是就地取材在佛山生产瓷器,故此,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

冯峥的说法有书为证,宋代李景诏《石湾陶业考》一书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

阳江瓷器经广州集散

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文荣亦证实了这一说法。宋元两代陶瓷各窑共20座,其中分布河北、河南、山西、浙江、江西等地,在珠江流域仅阳江1座。所以有“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这一典故。他介绍,当时由于阳江河道淤塞,陶瓷难以外运,故阳江窑匠迁往佛山郊区开窑,为图产品畅销,仍用阳江原石湾招牌。

阳江宋代石湾窑窑址在岗列乡石湾村东北1.3公里瓦窑岗上,当时有河与阳江相通,码头有石伸出河中,故名石湾,该村附近有丰富的高岭土,为瓷器的原料。新中国成立以前,发现窑址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省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石湾窑址调查,在瓦窑西南面采集到70多件瓷器,以刻花、画花模印花卉碗碟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罐、盆、壶、盏等。

宋代阳江石湾窑瓷器已闻名天下,产品已远销海外,目前故宫仍有阳江石湾宋窑藏品。而作为千年古港的广州,则是阳江石湾窑瓷器的集散地。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