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周恩来] |
清华任教时的张申府
因缘际会进入黄埔
张申府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893),并曾在北大图书馆共事;还同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之一。1920年张申府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书,1924年回国,成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副主任,是最早踏上黄埔岛的中共“红色教官”。
“统一战线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谋求通过把其成员安插进国民党中央的群众运动部门和黄埔军校,从而影响国民党。”(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在黄埔军校建校初期,中共有意“安插”进黄埔军校任教官的,仅有张申府一人。视军权如命的蒋介石,深谙“有军则有权”的道理,黄埔军校“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毛泽东语)。张申府是怎样进入黄埔军校并在重要部门担任职务的呢?
张申府非一般中共党员,早年与陈独秀、李大钊来往甚为密切,是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编委之一。1918年12月,三人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这份杂志后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从文化启蒙转向政治救亡的标志。在当时许多热情的爱国者看来,政治比学术更重要。
1924年2月,刚从欧洲归来的张申府来到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因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推荐,加上当时广州留学生很少,改组后的国民党迫切需要人才,张申府受到廖仲恺等人格外热情的欢迎。时值国民党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黄埔岛,又称黄埔军校),参与筹建军校的还有孙中山邀请的几名苏联军事顾问,他们中有的人会讲英语、德语。通晓英语、德语的张申府很快成为校长蒋介石的翻译员。
其实张蒋相识并非始于黄埔,据张申府回忆:“那是1923年的11月,我从德国回国,取道俄国,住在莫斯科赵世炎处。时蒋介石正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与张太雷等四人在俄国考察,这是为国民党创办军校作准备的政治军事考察。经世炎同志介绍,认识了蒋介石。”他们第一次见面,蒋介石对张申府“客气得很”,生性高傲的张申府私底下虽然并不喜欢蒋介石,但很佩服蒋的军事才能。蒋介石这次访苏的最大成果,是苏联同意“为中国革命者建立军校”。这次不期而遇,成为张申府进黄埔的机缘之一。
1926年前的蒋介石仍是国民党中派的“代表人物”(周恩来语),他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虽然对苏俄存有戒心,公开场合却高姿态地赞成“联俄”,并接受“联共”。羽毛未丰的蒋介石深谙招揽人才为己所用的道理,拉拢左派势力,包括年轻的共产党人,以提高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正如军校教育长、后任代校长的方鼎英所言:“本校政治部之共产分子,如熊雄(也是蒋介石在莫斯科逗留时认识的中共党员)等,皆为校长延揽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