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入神 鞋烤焦都没察觉(图)
2007年12月04日 10:2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抗战]

蒋介石收到毛泽东的建议后,费尽心思,猜疑起来。一方面,他是军事行家,从军事角度考虑,他感到毛泽东的建议高明,与日本人打仗,确实应该这样。另一方面,他又想到,毛泽东同自己打了十多年的仗,怎么会有好心提醒自己呢?几经犹豫,蒋介石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这使蒋介石失去了在黄河以北地区展开兵力,与敌互有攻防,从而对日军进行持久抗战的机会。日军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国大半的领土。但是,国民党军队毕竟数量多,又陆续将主力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区山多路险,易守难攻,日军打下武汉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攻势去攻打中国的西南地区了。日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灭亡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是长期的战争的预见的准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正面战场也必定是持久战。

毛泽东见蒋介石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对蒋介石抱多大的希望,他坚定了以我为主、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主,再进一步深入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创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局面的决心。

1938年2月下旬,毛泽东决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八路军新的战略方针。会前,毛泽东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这就是:在武汉、徐州等地一旦也失守的情况下,为了坚持持久抗战,八路军应该有足以影响全国抗日全局的动作。这个动作实质上就是:敌进我进,即在日军向我南部大举进攻的时候,我八路军也向敌后开进,在敌后建立更多的能够独立作战的抗日根据地,形成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方针。

后来,毛泽东的这一方针虽然有具体的调整,但基本思路没有变。敌进我进,使我军在日军向南大举进攻的时候,开入敌后,在敌后展开,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不仅立住了脚,牵制了日军,支持了全国的持久抗战,而且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奠定了基础,也使毛泽东进一步摸索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徐州失守,意味着中日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的下一步行动有两种可能:一是主力转向华北,专门去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是继续向南进攻,打武汉、广州。对日军动向的准确判断,是确定我党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到徐州失守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可以认识到其规律性的东西了。毛泽东开始集中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分析时局的变化。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回忆,那段时间,毛泽东白天在院子里踱步,常常因深入思索某个问题而忘记了其他。晚上,毛泽东阅读各方面的来电,研究全国的军事局势,彻夜不眠。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