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隆:林彪放今天也就是普通白领 当不了大官
2009年08月26日 10:10济南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张正隆:林彪的问题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完,等什么时候咱们两个人见面我会细细地跟你讲。他是个怪人,他不讲究吃喝,不贪财也不好色,整天琢磨的就是指挥打仗的事,他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又赶上了一个战争的年代。可如果放在今天,以他的性格,我看最多也就是个普通白领,不大可能当上那么大的官儿……

张正隆:写的是战争,关切的是和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60年前,中华大地在战火中获得新生。这一过程恰如一位伟人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部书的名字就叫《枪杆子:1949》。

写这部书的人是张正隆,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家。20年前,他以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享誉文坛,那是一本全景式描写辽沈战役的纪实作品。《枪杆子:1949》在内容上与《雪白血红》紧密相连,写的是辽沈战役之后,“四野”挥师入关,从华北平原狂飙突进,一直打到海南岛的过程。

与其他描述解放战争的作品不同,张正隆笔下的战争总是异常残酷——— 残酷到了让很多人不舒服的程度。当年,《雪白血红》走红之时,一边是好评如潮、洛阳纸贵,一边也引来了尖锐的批判。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非正义战争确实是残酷的,不人道的,而正义战争却不同。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而张正隆却要刻意地描写残酷,这是一种“反动的战争观”,是“别有用心之举”。

20年前,这样的批评着实让张正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好在时代在进步,当同样描述战争残酷性的纪实作品《枪杆子:1949》问世时,此前的批评之声消失了。

随着时间缆绳的逐渐拉长,人们看待历史的眼光也越来越平和、理性,从前那种对历史的单一的、狭隘的认知正在被修补和矫正。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张正隆先生。采访之后,感慨系之,遂写下了上面的话,权作引言。

1“不容青史尽成灰”

记者:早在20年前,《雪白血红》出版后您就享誉文坛了,为什么隔了这么长时间才推出《枪杆子:1949》?

张正隆:其实,1987年我采访《雪白血红》时,就已经有一些老同志谈到当年四野南下的情况,鼓励我写出来。当时我就感到奇怪,四野南下的历史,过去谁都没写,常常一句话带过,似乎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就一下子完蛋了。可实际上没这么简单,所以我就动了写这部书(《枪杆子:1949》)的念头。结果采访、写作、送审,一连串的事就用去了近20年的时间。

记者:现在肯用近20年的时间写一部书的人已经不多了。是因为采访困难,还是遇到了其他阻力?

张正隆:最难的是采访。我采访的老人,70岁的都已经很少了,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有的人上礼拜我还打过电话,回头再想问点什么,再打电话时人就已经不在了。到现在,我采访过的老人中有一半以上已经不在了,有的即使活着,脑子也糊涂了。从这点来说,我的采访是带着抢救性质的。有些人你不抓紧采访就没机会了,而这些亲历过历史事件的人一旦去世,就会带走部分历史细节。历史没了细节,就成了干巴巴的概念,就没法给人以血肉丰满的感觉。所以,我在采访这些人时很用心。我采访了一百多个人,对每个人,我的采访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的情况是,我先听他自己聊,班长、副班长、战友……一个个聊,聊完后,他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再提问。他们对我的提问也回答完了,我也没啥可问的了,再跟他们随便聊天,聊聊天气,聊聊身体,聊聊家庭……就在这种不经意的聊天中,往往会聊出非常有用的东西来。

记者:您这还真是一套非常好的“采访经”!可是,这样的采访费时费力,是什么力量使您坚持下来的呢?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郑连根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