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专家:为避嫌终身不买文物
2009年03月19日 11:15天天新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核心提示:一次台北故宫文物到纽约展出,美国《生活》杂志前来拍照。为了表现出一个清代瓷碗的薄度,摄影师拍死一只苍蝇想放在碗内,这样从外面拍照,苍蝇便清晰可见。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却遭到那志良的拒绝。他坚持认为国宝不能沾有污浊之物。

作为贫穷旗人家庭的孩子,那志良只读过几年免费的慈善中学,后来在恩师的介绍下去故宫做了一名看管清点文物的职员。在典守故宫国宝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坚持研究,最后成为一代研究古玉器的顶级专家,中间的曲折过程,自然一言难尽。

亲历数万公里的文物南迁

那志良1906年生于北平,自幼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校长让他留校当老师,半年后又介绍他到故宫做事。溥仪出宫后,故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宫中文物。1925年,19岁的那志良正式成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一名职员。与故宫珍宝的缘分从此开始。那志良进宫的10个月后,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

北伐成功后,博物院的工作正式展开,那志良被分派管理玉器,在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故宫珍贵玉器,比如著名的“翠玉白菜”。他逐渐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玉器知识,并引发了兴趣,使他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超越了一个普通人对待一份职业的本分,上升到了不离不弃的热爱,最终,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故宫就开始准备将文物装箱撤离北平南迁。那志良负责玉器的装箱,他仿效江西景德镇装瓷器的方法,把沉重的玉器和玲珑小巧的玉件分开装,都装得满满的,这样不容易破碎,也能尽量装得多。

1933年2月6日晚上22点30分,这批文物在大批军警的监视下从故宫运到北平车站,由火车运往上海。从这一天夜里,近两万箱,近百万件文物,开始了数万公里的南迁历程,历时15年。

那志良随这批文物到上海、南京,之后又迁到长沙,其中最重要的80箱文物由庄严负责从长沙辗转运到贵阳安顺华严洞存放。那志良奉命北上宝鸡,在那里,他接收保管了国子监托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运送的石鼓,又一路护送到峨眉存储,那志良自己就在库房边保管石鼓,天天对着石鼓,搜集石鼓资料,后来运送回南京,也是他一路押运。这段经历的积累让他在台北写成了一本《石鼓通考》。

关于这段南迁经历现存资料不多,那志良保存了大量这段时期的往来公函、字条借据和运输账册,甚至还有采买用品的清单。这些资料的保存对后人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近在咫尺的南京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又开始安排疏散到后方。这次迁运马衡派庄严负责,那志良参与运输。文物迁运到长沙后又多次转运,宝鸡、汉中,每个地方停留不过月余,最后运到了成都,存放于大慈寺,后又转运到峨眉。战乱中路途惊险甚多,而近百万件文物,却毫发无损,冥冥中,似乎有天神在佑护一般,那志良在自传《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里感叹:“都说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碎,是真的吗?”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