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名将李陵的悲剧:有志难酬 有口难辩
2008年12月29日 15:57环球人物 】 【打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万世唾弃。然而,有一个人却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李陵。

李陵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他的命运也连接着若干重量级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迁、苏武

出师未捷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此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丹阳和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战役打响后,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30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

李陵仰天长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可惜上天没有给李陵翻盘的机会。子夜时分,李陵率领十几名壮士突围,被匈奴发现,数千名骑兵衔尾追击。最后关头,李陵大呼:“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十余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李陵却最终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浚稽山一役证明了李陵的军事才能,而最终的结局却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得知李陵战败投降后,汉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说:“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士兵有恩信

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随后处以腐刑,史称“李陵事件”。

逼上绝路

汉武帝如此愤怒是有原因的。在他的眼中,李陵身上背负着原罪。这个原罪就是李陵的祖父李广。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李广时任骁骑都尉,奉命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为了嘉奖李广在梁国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梁王刘武授予了李广将军的军衔。李广毕竟政治经验不足,以为梁王贵为汉景帝的亲弟弟,大汉和梁国不都是一家人嘛,于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封赏。可是李广没想到梁王这一封赏乃是私下授受,以汉朝的将领身份去接受属国的军职,是僭越之举。更何况,汉景帝还曾想过传位于梁王!

自此之后,汉武帝对李广就有了芥蒂。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统率大军出征匈奴,战事不利,卫青把责任推到了李广身上。李广愤而引刀自刎。此后,李广的儿子,也就是李陵的叔叔李敢又因击伤了卫青,被霍去病射死。

汉初的皇帝对功臣一向是很刻薄的。李家战功赫赫,却敌不过外戚的挤兑,因此李陵心里一直憋了一口气,急于立功,重振家风。汉武帝对李陵的心思极为不满,想给这个年轻人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这场讨伐匈奴的战役中,汉武帝使出四招,步步紧逼,并最终把李陵逼上了绝路。

第一招,激将。汉武帝故意安排李陵给同为外戚的李广利当手下,李陵自然不愿意。为了证明自己,他向汉武帝请战,孤军深入匈奴王庭。汉武帝说“毋骑予汝”──我不会给你配备骑兵,哪怕一骑一马,李陵就说“我不需要骑兵”。面对李陵的冲动行为,精通兵法的汉武帝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对路博德撒谎说本来想为李陵配备骑兵,李陵却拒绝了。汉武帝这么做,无疑是把李陵及其五千步卒拱手送给单于屠戮。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匈奴   李陵   路博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