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探索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盗墓史记》
明定陵开启前后的种种巧合
历史上的“巧合”太多了,这里仅说一位皇帝——明定陵的主人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多起盗墓事件的“幕后策划”(见本书《人物篇·最荒唐的盗墓者狂人陈奉》)。三百年后,朱翊钧的陵墓也让掘开了,被考古专家选中“考古”。
明陵在北京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十三陵”。这么多皇陵中,专家为什么会被选中定陵?个中经过,极具巧合。
更巧的是,朱翊钧还能与新中国的“革命小将”——红卫兵相遇。当年,红卫兵对着他的尸体,还开了一场批斗会呢。
明定陵本来可以免被考古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四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实际上,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一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祐杬生前没有做过皇帝,死后当上了。
在北京的“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根据目前已解密的相关文件,当年发掘明皇陵的“请示报告”,根本就不是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据已公开的资料,发掘定陵当初其实并没有专门的文件,而是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这份报告最早出现在国务院官员的手里,是发掘前一年的1955年10月4日,是送给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报告下面的签名是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都是当时中国大陆身份最高的文化官员,由于事关重大和签名者身份的特殊,报告被及时转至主管文化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并呈报周恩来总理。
时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闻讯后认为条件不成熟,表示强烈反对贸然发掘,高层形成一场争论(后了掘事实证明,郑、夏的观点是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毛点头后,周才批下了“原则同意”四个字。
长陵是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开国功臣徐达之女,原燕王妃)的合葬墓,整个营建时间前后共用了7年。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朱棣病死于内蒙古北征回师途中,当年十二月葬于长陵,地宫遂永久封死。到1956年,在地宫里面静静躺了534年的朱棣,似乎在劫难逃了,被红头文件确定发掘。
然而,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变化。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