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抗美援朝] |
汽车穿过敌机投掷的定时炸弹封锁区
汽车兵在伪装车子
嘎斯51,是个好武器
1951年正月。一列军列在中国东北的冰原上飞驰。闷罐子车厢里,是刚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原解放军华东汽车1团。正月十五那天,汽车兵陈序和战友们接到开拔的命令。与以往的调动不同,上级命令:车辆就地封存,部队轻装行进。之前,部队一直有口风,可能要进朝鲜。这一回,动真格的了。
当闷罐子车的大门再次拉开时,已经是边城安东(今丹东)了,战场的气氛扑面撞来。跳出车厢,陈序一眼就看到了夜空中的飞机,那是美国人的,飞得肆无忌惮。地上看不到一点灯光。所有房子的窗户都钉着"十"字或"米"字的木条,屋内的灯都罩上了布。车站上,军人、职工都紧张地忙碌着。这种气氛强烈地感染了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最初是紧张,渐渐的,怒火开始在每个士兵的心中蔓延。
在安东,陈序看到了自己的新汽车--苏联援助的嘎斯51。说嘎斯51,今天的人们没有印象,但要说"大解放"卡车,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嘎斯51样子和"大解放"非常相近,只是个头稍小一些。中国人自古便根深蒂固地认为,马是军人的半条命。对于即将暴露在敌火下跑战区的汽车兵来说,汽车不仅是驾驶员的命,还是前方部队的命。战争对汽车的要求是实打实的。车孬,关键时刻闯不过去,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陈序对嘎斯51的第一印象不错,至少样子比自己以前开的老"道奇"要漂亮。武器的样子好看,是建立士兵初步信心的关键,至于性能,还得战场上见。
入朝了。前方,我们的几个军已经和美国人绞杀在一起,打得很艰苦,比在国内打日本鬼子和国民党要惨烈,空中牢牢地掌握在美国人手里,部队只能在夜间行军,并且改车队行进为单车行进,每五分钟发一辆车,每辆车一名司机,外加一名补充的新兵作副司机。这样,即便遭遇敌机轰炸,一次只损失一辆车。
真正上了战场,陈序越来越感到嘎斯51真是辆好车、是个好武器!今天的兵器爱好者们喜欢在技术手册上对比标称数据,来判断每种武器的性能,甚至据此来个武器排行榜。然而,战场上评判武器的标准简单、实在:武器性能好,士兵用着踏实,出任务时有信心;武器性能差,就会多死人。当时的战场环境,对于车辆的大小有着严格的要求。运输部队当然希望车子能大一些,能多拉物资,但以朝鲜的路况,很多地方大车跑起来很吃力。另外,由于美军疯狂的空袭,运输车白天需要就地伪装。大车伪装起来很难,一旦伪装慢了或是伪装不逼真,就意味着车辆和物资将化为一堆废铁。当然,车小了也不行。车太小,一来运的货物少,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每一车物资都是靠人命送上去的,要尽可能地多装一些;二来开起来受气,几个部队争抢通过道路时,别人的大车一挤就过不去了。
为什么说嘎斯51的大小正合适呢?首先,嘎斯51伪装起来又快又方便。车厢左侧绑着圆木,如果在城市的残垣断壁环境,用断墙和木头支起一层铁皮,飞机根本分辨不出。如果在山林中,就砍些树枝盖在车上,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纪录片中,车顶覆盖着树叶伪装的嘎斯51。下雪的时候最方便,用随车的白布一盖就解决问题了。嘎斯51还非常灵敏,道路通过性很强。尽管朝鲜的路况极差,但只要牛车能走的道,嘎斯51就能走。这一点非常难得,要知道,满载的嘎斯51毕竟有5吨多重!动力方面,嘎斯51的马力很足,标称2吨半的车,装上3吨的货物也拉起就走。另外,真实地战场可不像电影,在战区道路,当几支火急火燎的部队叉在一起的时候,嘎斯51和别的车辆抢行一点不吃亏。正因为这些原因,嘎斯51成了当时志愿军汽车兵最为青睐的车辆。不过嘎斯51让陈序最震撼的,还是第一次行车的经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