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神秘"鬼洞"尸骨成堆 疑为白莲教避难所(图)
2009年03月20日 11:14重庆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清朝]

白莲教的“莲社七祖”(造像刻画了7个阔首比丘,身穿有着宽大袖子和交叉领口的衣服,分两排站立。其中一名左手持类似金刚杵的东西,一名手持金刚铃,其余皆作拱手状,比丘上方刻有数朵莲花。许多专家认为这组造像是宋元时期的民间组织“白莲教”所崇拜的“莲社七祖”的造像。由于当时白莲教被朝廷认为是佛教异类,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因此留存至今的资料甚少。据说这是全国仅存的一处白莲教摩崖造像遗迹,填补了我国白莲教研究的空白。

揭秘

鬼洞曾是“白莲教”残部避难所?

据塘坝村张金全老人介绍,据老人讲,清朝时期,“白莲教”起义失败后,一股剩余人马为逃避清军的追杀,集体躲进“鬼洞”(竹耳洞),清军们不敢贸然进入,只好用柴木塞在洞口点燃,直至将洞内的人全部熏死。

据了解,这个传说几乎成了塘坝村最神秘的故事,大家都只是听上代人传说,无人亲历。

昨日,长寿区文管所张所长称,“鬼洞”具体情况及是否有“白莲教”旧部曾在洞内避难,目前还不确定。

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乾隆后期,白莲教在楚、川、陕三省迅速发展,清廷下令逮捕教中骨干,要求“全教拿获,毋使一名漏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各地教首除刘之协等少数人逃脱外,大多被捕。地方官吏乘机勒索,不遂所欲即以邪教治罪;加之为镇压湘、贵苗民起义,徭赋极重,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无法生活。刘之协等遂以“官逼民反”为号召,与各地教首约定嘉庆元年三月十日同时起义。因事泄,宜都、枝江张正谟等提前于正月初七日发动,长阳、长乐(今五峰)林之华、覃加耀接踵而起,当阳、来风、竹山、孝感等地亦有人继起响应,并占领当阳,攻破竹山、保康二城。二月初二日,襄阳张汉朝(即张富国)起义于黄龙,姚之富、王聪儿起义于夹河州,河南邓州高均德起义于高家湾。此三支义军于三月间集中于襄阳以北吕堰、双沟地区,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所有起义队伍,不论男女,“都以白布缠头作记认”。清廷为之震惊,急由陕西、广西、山东调兵7000人,会同湖北及四川清军共万余人,由都统水保及湖广总督毕沅等指挥,实行分区围攻。

各地白巾军修筑寨垒,据险防守。清军兵少,分散,进攻多受挫。四月,清廷又增调直隶(今河北)、山西兵各2000人,同时命永保统一指挥各军。经两月激战,六月,参将傅成明部在孝感被襄阳白巾军以伏击战全歼。至此,清军“先后征兵数千,皆全军覆没”。清廷再增调湖南苗疆兵2万人来援,形势开始逆转。八月,竹山、当阳、枝江各地白巾军寨垒多被攻破。最早起义之张正漠部亦在灌脑湾被歼。仅林之华部仍活动于长阳滋丘一带,襄阳白巾军活动于襄阳北及随州、钟祥一带。清军重兵多在湖北南部,姚之富等遂向北扩展,进至河南唐县(今唐河)一带。清廷又增调山东、直隶及京师健锐、火器营兵6000人来援。

白莲教   鬼洞   尸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