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淮海大决战:黄百韬兵团碾庄圩覆灭记
2009年02月10日 10:0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解放战争]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共歼灭和俘虏国民党军55.5万人,使国民党在华东和中原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淮海战役的胜利使我人民解放军将战线推进至长江北岸,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进行及夺取全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今年1月是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本刊特设专栏,以示纪念。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在前线视察战场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指挥所里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他在此之前就深思熟虑了的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次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粟裕:“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同时指示:“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将回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中央军委批准,淮海战役发起时间为11月8日晚。后来,由于敌情起了巨大变化,粟裕当机立断,把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即由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

粟裕率领着他的16个纵队,以及冀鲁豫军区、江淮军区两个独立旅共40万人,在西至单县、东至赣榆数百里宽的鲁南大地上,以迅猛的气势,横扫陇海路以北,向徐州东、南、北三个方向压过来,兵锋直逼黄百韬兵团麇集的新安镇。

11月的徐淮大地,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

此刻,徐州“剿总”司令部的会议室正在召开军长以上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由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随顾一起来徐州的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介绍了东北战局和国防部的徐蚌会战计划。与会者一个个神情严肃,气氛很是沉闷。顾祝同干咳了一声,开口道:“各位有何意见,请畅所欲言。”说完,他把眼光扫向他对面的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百韬。

黄百韬,祖籍广东梅县,1900年生于天津。1916年入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结业后,在北洋军阀部队任排、连长等职。后又入江苏军官教导团学习,1922年毕业,历任团、营长、参谋,投靠蒋介石参加北伐,逐级升至少将师长,被选调至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后任顾祝同为司令长官的第三战区参谋长,因1941年1月,直接参与策划、指挥皖南事变,成为顾祝同的心腹干将,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8年6月,顾祝同向蒋介石保荐黄百韬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

此时,黄百韬第七兵团集结在徐州以东新安镇一带,其任务是阻止苏北解放军北上和鲁南解放军南下两淮,控制徐海交通,借以巩固徐州外围。

现在,黄百韬见顾祝同瞩目于他,便迫不及待地起身道:“总座,据侦察,共军主力正由临沂一线向我部扑来。由此推断,中原、华东,刘、陈二匪合成一股,其野心首先在图我第七兵团。我兵团远离徐州,形势孤立,极易被合流后的共匪所击破。另外,目前各军分布于陇海路两侧,兵力分散,亦难以协同作战。因此,我建议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四方备战,深沟高垒,以乌龟战术对付共军,最为有效……”

黄百韬话音未落,立即遭到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邱清泉、徐州“剿总”上将总司令刘峙的极力反对。大家从各自利益出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顾祝同见状,提高音调说道:“徐州尚握有数十万忠勇而精锐之师,只要吾辈精诚团结,吾军士气高涨,是可与共军一搏!”说着,他来到地图前指着被“黑十字架”紧勒着的徐州,说:“现在我以口头命令,作如下部署,以后再依情况作必要调整:一、徐州守备部队应切实加强工事,坚固守备;二、第二兵团以永城、砀山为中心集结,并在附近清剿;三、第七兵团撤回运河西岸,向徐州方向靠拢……”

黄百韬听到这里,不禁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暗暗称赞:“毕竟顾总长眼光敏锐,看来我部尚能虎口脱险,到时恶虎翻身,再与共军决一雌雄罢!”

会议一结束,黄百韬匆匆与同僚们握手道别,第一个走出“剿总”司令部大门,驱车向新安镇绝尘而去。

黄百韬回到新安镇后,即着手西撤部署,可忽接到刘峙来电:称第九绥靖区机关及第四十四军原定从海上撤走之计划,因船只无法筹集,不能实行,令第七兵团就地等待第四十四军到达后再行动,并掩护第九绥靖区西撤,第四十四军即归第七兵团建制。黄百韬无奈,心中既感焦虑,怕耽误时间而被解放军包围吃掉,又为增加一个军的兵力而暗自庆幸。可整整一天过去了,仍不见第四十四军和第九绥靖区半个人影。黄百韬心中的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着。这一夜,他坐卧不宁,不时地和各军通电话了解情况,还几次给徐州“剿总”挂电话,请示何时撤退?刘峙还是那句话,待第四十四军和第九绥区机关人员到达新安镇之后,第七兵团再撤退。

直到11月7日凌晨,骑兵侦察参谋来报,第四十四军11月6日11时全部撤出海州,先头部队当晚宿营城头,最快也得7日晚上才能赶到新安镇,而绥区机关队伍庞杂,混乱不堪,至少还要两天才能到达此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