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舌战苏联代表 联合国会场大乱(图)
2009年02月08日 13:13天天新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乔冠华] [中苏关系] [外交] [苏联]

核心提示:马立克依然顽固地坚持立即对苏美联合提案进行表决。 这时会场秩序顿时大乱,成了一锅粥。与会代表议论纷纷,群情激愤,会实在无法再开下去了。劳伦斯·麦金太尔只好无可奈何地宣布休会10分钟。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左一)、黄华(右一)在第26届联大上。 中新社资料图

自1971年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到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26届至31届联大会议。在当时中苏尖锐对抗的情势下,乔冠华与苏联著名外交家、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屡屡交锋,唇枪舌剑,淋漓尽致显示了他作为中国杰出外交家的风采魅力,在各国外交界一时传为美谈。

马立克 让西方代表发怵的苏联外交家

1906年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市的马立克无疑是二次大战以后,除莫洛托夫、葛罗米柯之外苏联最杰出的外交家。这位年长乔冠华7岁的苏联首屈一指的远东问题专家,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曾先后四度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两度常驻纽约联合国总部达十余年,是“冷战”时期最让西方国家代表发怵挠耳的苏联著名外交家之一。

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言素以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著称,他攻势凌厉,极富辩才。第4届联大会议期间,根据中国外长周恩来1950年1月8日致电联合国声明,马立克在1月10日提议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代表出席安理会资格并加以驱逐。安理会于1月10日曾讨论苏联代表关于驱蒋提案。英国代表贾德韩公开追随美国,反对苏联提案,并在1月13日投了弃权票。马立克当即拍案而起,怒斥这个貌似公正的伪善的英国佬,他措词尖刻犀利:“英国话把这种行为叫什么,最好让英国人和美国人判断。至于俄国话,这种行动就叫做两面政策、伪善政策。然而,某些国家的统治集团的这种政策,特别是英国的这种政策,并不足为奇。这个国家的统治集团早巳取得了两面神秦纳斯的臭名。”

在1950年代最初几年的安理会,马立克就是这样屡屡与美英等西方大国代表唇枪舌剑,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且毋需讲稿,言词极为流畅。顺便提及,在1971年11月15日上午联合国大会上,马立克重提此事,以功臣自居,言下不胜自负。不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仅中苏的“蜜月”早巳成为陈迹,连那种形式上的“团结”也在珍宝岛之役后,化为乌苏里江和阿穆尔河沿岸的血泊而泯灭了。乔冠华就是在中苏尖锐对抗、剑拔弩张时刻来到联合国的。

中国代表团 初来乍到联合国

早在1950年深秋,乔冠华作为顾问随伍修权特派代表(前外交部副部长、苏联东欧司司长,首任驻南斯拉夫大使)赴成功湖控诉美国侵略我国神圣领土台湾的罪行时,马立克就是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兼)。他俩在联合国共事6年之久。一个是初来乍到,将代表新中国一试身手;一个是梅开二度,摆出一副“大哥大”的架势,亦欲大施拳脚。于是好戏连台,乔冠华、马立克在这个世界讲坛屡屡过招,交锋频仍,庶几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中尤以1971年第26届联大关于裁军问题、 第三次印巴战争和1973年第28届联大关于中东问题讨论中的三次激烈交锋最为精彩。

在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马立克在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以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对中国代表团特别是乔冠华作了一番不同寻常的表白:

在1950年,我们曾得以——不是没有困难地——克服阻力,争取作出了一项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安理事会工作的决定。现在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曾是那个代表团的成员,因此我们认为他对这里的工作是很有经验的。

苏联人拿腔作派,一副“老大哥”、“老前辈”的嘴脸,又巧妙地将乔冠华“开涮”了一道,尽管所言是事实,但是却让中国人感到不自在。9天后的傍晚,乔冠华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原来台湾蒋帮“代表”周书楷坐过的蓝色皮椅上就座,并发表了自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以来、新中国在联合国讲坛的第一篇重要讲话。在这篇重要的讲话中,乔冠华在谴责美国的同时,把棍子更重地打在苏联的头上。第二天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刊出一幅漫画,画的是马立克和布什坐在各自的办公桌前正皱着眉头,而乔冠华却提着两桶饭倒在他俩的头上。

问题还不止于此。连(老)布什也发现,中国人只是不喜欢美国人,而对苏联人则是蔑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曾与(老)布什在美国国务院礼宾专家精心设计的场合见面寒暄。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的代表休息室,(老)布什故意在乔冠华、黄华进入会场的必经之地逗留,彼此“热诚而不是过分热情地”握手,自我介绍,不卑不亢。但是对于苏联人就不一样了。在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雅克·科斯久什科-莫里泽寓所举行的一次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非正式会议前——作为中国代表,黄华第一次出席这样的会议,黄华与美、英、法代表热情握手。但是当黄华在科斯久什科-莫里泽官邸客厅听到东道主介绍“这是苏联大使”时,却猛地抽回了手,转过身走开了。目睹此事的(老)布什描写了当时的情景:“马立克只好尴尬地把手伸向空中,然后又放了下来,他气得脸色红一块紫一块,最后变成了铁灰色,就好像是黄华给了他一记耳光似的。”

小规模的“接火”只是“战争”的序曲。中苏两国外交代表第一次真正交锋终于在11月24日傍晚揭开帷幕。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