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亲定国宴标准四菜一汤 主导“礼宾革命”
2008年12月31日 14:20天天新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周恩来]

中新社资料图片:周恩来主席祝酒。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1963年元旦设宴招待在北京的七十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以及国务院各部门领导者和参事室的老人。 中新社发 张茂新 摄

吴德广, 1965年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礼宾司。1989年12月任礼宾司政工参赞,为司领导成员之一。1994年3月至1998年8月任中国驻古巴总领事。现为外交部外交笔会副会长。他在本书中回顾了新中国递交国书逸闻、国宴菜单变迁、不寻常的国庆招待会等外交礼仪和故事。

四菜一汤 周总理亲定国宴标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夜,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的国宴。当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以及社会各界代表、来宾共600余人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正式宴会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有时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自开国第一宴以来,国宴的变迁引人注目,国宴的改革与时俱进。

四菜一汤,这是当年周总理定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的标准:总书记、国家主席、委员长、总理、军委主席、政协主席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至60元,如果宴请少数重要外宾,则在80元以内掌握开支,一般宴会每位宾客标准为30至40元。之后再次确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同时规定,国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饮料。所述规定,执行多年,直至新标准实施。

就我所知,目前国宴,每人每餐标准不得超过200元(不含酒水)。宴席为四菜一汤或三菜一汤,国宴四菜一汤,长久如此。目前领导人宴请国宾,有的只用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这种做法既节省经费、物资,又节约时间、人力。眼下国宴时间为1小时15分钟。过去国宴通常花两三个小时。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

当时,在通常情况下,宴席上冷菜6种,热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各摆大中小杯3个,烈性酒茅台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满满的。另加上橘子水、矿泉水等饮料。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译成英、法、俄三种文字。

那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来访国宾和东道主任何一方讲话中如涉及“苏修”和“小修”,他们的使节就退席,以示抗议,一下子,宴会厅就空了几桌。后来,领导指示,等他们吃完4道菜之后,宾主双方再讲话,让他们人人鼓腹高兴而去。

如今国宴依旧不讲排场

参照多数国家的做法,数年后国宴做了改革,欢迎国宾的宴会不再邀请外交团出席,宴席规模几乎减少了一半。随后又几次调整,欢迎国宴的规模缩小至今天的规格。

目前的国宴通常为7桌或8桌,如国宾随行人员少,宾主出席者不超过50人,宴席则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这种安排在国外屡见不鲜。宴席的减少来自对邀请对象的严格控制,今天的国宴通常只邀请国宾随行人员30至50人出席。除同时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外,该使馆的少数主要外交官也被邀请出席。中方除非特别需要外,可请或可不请的陪客,一律不请。此项改革既符合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外交实践,又切实做到了不讲排场、节约外事财政开支。

国宴礼仪尤为重要。热情好客、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周到得体的礼节,使客人感到亲切。例如,宴会前后,宾主入席时取消奏两国国歌;宾主双方在席间不发表正式讲话,或致词、祝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席间乐,曲目单包括来访国的著名乐曲;宴会间或宴会后安排歌舞、文艺节目助兴;镶嵌国徽的菜单和曲目单由中方礼宾官事先安排精心制作,让客人赏心悦目。

国宴严格按对方提供的礼宾顺序名单排列席位,并事先通知出席者;按来访国习惯,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尤其注意安排好主桌,不一律安排圆桌就餐。精心制作座位卡,用两种文字写成,方便客人入座;座位卡上的名字中文在上,外文在下;如外宾姓名过长,中文只写姓氏和职务,外文则写其全名和尊称。

国宴采用分餐制,一人一份。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宴就实行分餐制,不过,那时是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给每位宾客分,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谁吃谁去拿。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

国宴用酒,宴席上视客人的爱好和禁忌而确定。过去以茅台酒为主,现在一般不上白酒。青岛崂山的矿泉水、青岛啤酒、浙江龙井茶等,很受宾客欢迎。宴会用的进餐具为筷子,如宾客不方便,则用宴席上的备用刀叉;饮料多种多样,应索提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