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改革开放] |
从排号买带鱼到菜多得叫不出名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朝阳门附近市民抢购大白菜。王文澜/摄
昨天,在崇文门菜市场,侯国玲向记者介绍十几种西红柿。康健/摄
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定。
30年前,我们曾经自我封闭,曾经计划分配,曾经落后贫穷。30年后,我们敞开胸怀,愿意让全世界都来看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勤奋善意的民族,一个个每天变化的人们。
停下来,看一看吧。我们已经足够自信了,所以往昔的匮乏均成为温馨的回忆;我们已经足够理性了,所以今日的富足更促使我们不断改进。
●讲述人:崇文门菜市场自营部主任侯国玲
改是1976年3月,崇文门菜市场开张了,1700平方米的面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菜市场。从开张的那一天起,我就成为市场里卖肉类的一名员工,那一年我20岁。
最初的时候,菜市场里只有卖水产、禽类等4个“岛”。当时,市场里的空地能跑进大卡车,车直接开到柜台旁边卸货。而人们能吃到的还只是季节性蔬菜,夏秋季能吃到茄子、西红柿、黄瓜、菠菜等蔬菜。但一到冬天,市场里只有大白菜、土豆、豆腐,很难见到绿色。
那时候,水产几乎就是带鱼、黄花鱼,就是这样,也不是每天都能供应,一个月卖几次。一到来带鱼的时候,顾客从早上就开始排队,最多的时候能排上200多人,自发做号排号,一开门市场工作人员“护送”着队伍进来,那时候谁要插个队可是大事了,一上午带鱼就卖光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0年前后,国家开始在冬季时组织菜市场进行“南菜北调”,蒜苗、扁豆、柿子椒、蒜黄等开始在冬季出现在菜市场的柜台上,但是品种和数量都很少,但至少老百姓在冬天也能选择绿叶菜了。
1987年,菜市场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企业,可以直接从全国各地进菜了,那时,冬天的大棚蔬菜开始多了起来,从前只有南方有的蔬菜在北京的菜市场里也基本上可以买到了,就拿开春的时候才能吃到的香椿来说吧,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了。到1998年前后,光小西红柿就有十几个品种,许多都是南方从国外引种的。
印象最深刻的事大概是1985年吧,我们开始有了效益工资,最开始一个月只有7.65元,后来变成了上不封顶。那时我任糖果部的部门经理,因为大大泡泡糖的畅销,我拿到了1000多元奖金,是那个月二商局系统里拿到个人奖金最多的,这也说明那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填饱肚子进而到了享受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