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
2008年09月05日 11:28书摘 】 【打印
相关标签: [林彪] [解放战争]

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总对于局势的发展更进一步作了一个明确的判断。他说,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这是第一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这是第二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这是第三阶段。

林总之所以能够对东北局势作出这样明确的判断,和具有必胜的信心,正是具体运用战无不胜的伟大武器――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毛主席就全国局势英明地指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我军实行战略撤退,也正是依据毛主席所规定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原则。事实证明,东北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循着毛主席所指出的方向,完全符合于林总的估计。蒋介石在东北使尽了浑身解数,始终逃脱不了林总给他指出的命运:到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为止,就正式结束了他的弹奏了两年的“攻、守、亡”三部曲。林总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也正是深刻地体现了毛主席历来强调的建立根据地的思想。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最根本的问题。在国民党大肆攻城掠地的时候,我们却以主要力量用于北满根据地的建设。同时,坚持南满游击战争。我们以发动群众与军事清剿相结合,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把二十余万蒋记土匪剿灭得一个也不留,因此,北满出现了空前稳固的治安,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我们就消除了后顾之忧,做到了三面无敌,一面向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剿匪的同时,一万五千干部下乡,他们响应东北局和林总的号召,“脱掉皮鞋,放下皮包,穿农民的衣服,吃高粱米”,诚心诚意深入群众,掀起了一个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空前提高了,打破了正统观念和对蒋介石的幻想,日益转向我们。他们认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把蒋介石叫做“二满洲”;他们热诚拥护共产党,把毛主席称为救命恩人。继土改之后,在“保家保田”的口号下,人民群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广大青年纷纷自愿参军,以当上解放军为荣,披红骑马,送儿送郎参军的热潮遍及农村,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输送到部队来。部队经常满员,而且新的部队不断组成。到1948年秋天,东北人民解放军已拥有十二个纵队,共一百余万人,正如林总所说的:“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大了。”相反,国民党军队却象一根燃着了的蜡烛,越来越小,越来越枯竭。1948年困守长春的蒋军,得不到人员、物资补充,他们的“总司令”只好送去十万粒维他命,平均每人一粒,表示“支援”,这在我们部队一时传为笑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着局势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证明林总的预见完全正确的时候,我总要情不自禁地想起1946年那艰苦的年代里林总的一席话,我总要怀着敬佩的感情想道:我们林总是多么有远见啊!

毛主席说:“战争是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林总正是这样的指挥员,他秉承着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和强大的敌人作斗争中,表现了高超的驾驭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表现了指导战争的娴熟的艺术。

对东北解放具有决定意义的辽沈战役,是一个生动的说明。经过我军发起1947年的夏季、秋季攻势和1947年冬、1948年春的强大攻势以后,蒋军被迫退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和十来个小城市之中,长春守敌九万,锦州守敌十万,作为敌人巢穴的沈阳有敌人三十余万。当时我军主力集中在长春、四平一线。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下一步怎样打?一般人按照通常的打法看来,以先打长春为宜。因为我军主力接近长春,长春之敌遭我长期围困,弹尽粮绝,军无斗志,先打长春有必胜的把握。但是先打锦州又如何呢?当时一般人认为这样作,我军主力南下千里,长途跋涉,敌人以逸待劳,未可必胜;主力南下,后方空虚,长春、沈阳之敌有突围的可能;同时,我军切入敌人防守线的中部,有可能遭受关内外敌人的前后夹击。因此,先打锦州比先打长春艰难、复杂得多,而且有三分冒险。但如能攻克锦州,即可置敌人于死地,东北整个蒋军必将分崩离析,有全部就歼的可能,有全部解放东北的可能。

对于这个关系整个东北战局的关键性的战役,党中央和毛主席是怎样决定的呢?林总又是怎样指挥的呢?原来党中央、毛主席和林总都深知:临近溃灭的蒋军,战斗力比当年更低,根据我们的力量,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拿下锦州;以少数部队牵制,也一定能够阻止长、沈敌人突围和截住敌人关内的援兵。先打锦州虽然看来似乎是铤而走险,实际上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险而无危。所以,林总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总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指示,集中主力先打锦州。于是,从1948年10月1日起,展开了有历史意义的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一个好范例,也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辽沈战役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锦州攻坚战,第二阶段,是辽西会战,第三阶段是攻占沈阳。锦州攻坚战开始于1948年10月14日,经过半月激战,锦州为我解放,全歼守敌十二万余人。结果我们卡住了东北的咽喉,完全截断了通往关内之路,长、沈几十万敌人成了瓮中之鳖。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无条件投降,长春即告解放;辽西大捷,廖兵团十万余人,全军覆没。我们乘胜直追,势如破竹地攻占了沈阳。锦州解放后只有十七天,东北全部解放。锦州战事激烈的时候,蒋介石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奔走于平、津、沈、锦及大沽口、秦皇岛与葫芦岛之间,亲自当督战员。据说我军解放锦州后,老贼急得呕血。可见林总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集中兵力先打锦州,正是打到了敌人的致命之处,是加速东北解放的关键性的一仗。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