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变迁史
2008年08月29日 17:24大河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人民公社]

50年前,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

当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出了第一个小麦 “高产卫星”。

公社旧址的义务看护人、花甲老人周留栓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他亲历的人民公社风雨历程。

回忆这段岁月,为的是警醒现在和未来。

第一个人民公社现状

4月17日上午9时,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乡,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当地政府请来的专业文物建筑工匠,在对公社旧址进行保护性重建。

周留栓,1945年生,嵖岈山乡退休干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看护人。“我见证了公社的发展历程。”在周留栓的书房里,他收集的人民公社的资料,能开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在周留栓的资料库里,50年前,嵖岈山集体农庄成立,几易其名,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终于在历史长河中定格。

如今,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它也将变身旅游基地。

遂平县旅游局局长杨贺文告诉记者,等旧址翻修完毕,他们就要开始旅游项目的建设。现在,杨贺文最关心的是投资问题,因为现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知名度不算太高。

老人眼中的第一个人民公社

【成立】

1958年4月20日上午,12岁的周留栓正在遂平县周楼村初小上课,老师宣布了一条消息,“转大社了”。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早早做好了晚饭,父亲兴奋地说着晚上的“转社大会”。

所谓“大社”,就是把当时遍地开花的农业初级、高级社合并在一起,组成大的农业社,目的是协调生产中的矛盾,从而加快农业发展。其中的深意,当时别说是周留栓,就连他的父亲也不明白。

一个顺口溜描绘了“大社”的美好前景,“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使的是洋犁子洋耙,路上的喇叭会说话,苏联有啥咱有啥”。

这个前景,是当时基层政权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的干部就更进一步通俗地解释说:“共产主义就是天天喝羊肉汤、吃白面馍,顿顿吃扁食(饺子)。”

随后不久,一个口号在全国流传开来,“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吃完饭,周留栓跟父母前往杨店街开大会,一路上果然热闹。到了杨店街边废弃的寨河里,坡上已经搭起了主席台。

夜色笼罩时,信阳地委专员张树藩开始讲话,说集体农庄正式成立了,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卫星   嵖岈山   子洋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