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华国锋为何总是高票当选中央委员?
2008年08月21日 09:17凤凰卫视 】 【打印
相关标签: [华国锋]

2007年12月26日,华国锋最后一次进毛主席纪念堂

胡乔木在讲话稿中这样写到: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是要处理好阶级斗争的问题。他的思想体系还是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但是邓小平出访回来之后,一看会议的主题完全转向了,他就找到胡耀邦说,乔木的思路不行,你给我另找人写。这个人就是于光远。于光远在他的书中没有具体写胡乔木起草的讲话稿的事情,但是他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稿起草的情况,邓小平当然知道的最清楚,胡耀邦比我了解的也更全面,比如邓小平曾经布置胡乔木起草这个讲话,但是没有用,这件事情我是很晚很晚才知道的。

而这篇由于光远起草的讲话稿,于光远特别说明整个讲话稿的思路都是邓小平自己的,邓小平写了提纲并且就这一提纲找胡耀邦和于光远到他家里讨论谈话。于光远写到小平有如此详细的提纲又做了如此具体的谈话,我们这些起草的人就好办了。于是,胡耀邦和于光远又找了国务院研究室的人,大约两三天就起草好了。

在这本书中,于光远认为邓小平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实际上就确立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而这一切与胡耀邦、叶剑英等人是分不开的。他用专门的篇章写了“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还有“叶剑英功不可没”这两篇。

除了陈云在东北组的突破发言外,胡耀邦担任主要召见人的西北组,几乎全都是改革派,可以说是扭转乾坤的主力军,许多重要提案都出自于这个组。

于光远特别指出,中央工作会议的成功,叶剑英是功不可没,就是叶剑英提出来,要摆开来讲,免得背后讲。他对邓小平鼎立支持,以及在会上提出培养接班人的建议,与会者都能够理解他的用意。叶剑英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许多精辟的论断,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在这本名为《十一届三种全会的台前幕后》的书中,只有一篇是讲三中全会的,其余的12篇都说的是中央工作会议。作者在第十二篇《命运之门向中国打开》中,评论这次会议是强调科学思想的会议,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倡导改革的会议,推进建设的会议,还有善于引导的会议,特别是这是一个宽厚团结的会议。于光远写到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长度是三中全会的七倍,的确为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不是这个中央全会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开的那样成功。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局限性,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下来的农业文件中,还是保持着以前的观点,就是明文写着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这样的决定。不过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真正的改革是起步于农村,而农村的改革就是从包产到户开始的。当然这已经是三中全会召开后两三年以后了,大家都记得老百姓的两句口头禅,就是“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说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不能离开农村的改革、不能离开农村改革的另外两位先锋人物的。

 

相关阅读:

特别专题:华国锋逝世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