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战 国民政府“以假对假”
2008年06月02日 09:30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抗战]

特券从美国陆陆续续地运到重庆,有5元面值的,也有10元面值的,总数在几千万元。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这些钞票运到沦陷区使用,抢购急需的各色物资。这一任务,因为蒋介石再三强调“均须绝对统一”,确保机密,遂由戴笠亲自掌握的“对日经济作战室”负责。1943年4月,经蒋介石批准,成立财政部货运管理局,与军统一起负责抢购沦陷区的物资。

除了由美国代印较为精致的沦陷区钞票之外,军统局为求时效,也曾经在重庆歌乐山建立伪造日本假币的造币厂,自印假钞运沦陷区使用。文强在《戴笠其人》一书中回忆道:“当时戴笠在重庆缫丝厂大量印制假钞,源源不断地运到洛阳,交由第一战区调查统计室主任张严佛保管和运用。此后,深入敌战区抢购物资的资本,边区各站组的特务经费,贿赂汉奸将领的开支等,都在源源运到的假钞中开销。”

假币混杂在敌伪中储券或银联券中使用,不断输入沦陷区抢购黄金、棉纱、布匹等物资,破坏日军独霸的金融市场,加剧了日伪统治区内的通货膨胀,取得很好的效果。

日伪当局 防不胜防

战时假币横行的情况,无论在国统区还是沦陷区,都是公开的秘密。国民党政府与日伪政权相互防范,采取各种措施以截获假币。

特券第一次在日伪沦陷区使用时,就因为购物数额巨大,编码系统不符,加上在美国印刷的假币纸张精良,大大优于毛糙的伪中储券,引起日伪中央银行的怀疑。经过鉴定,认定是国民党方面伪造的假币,遂下令各银行、银楼、商号等严加防范,并“详列号码及其不同之点,登报拒用”。

在日伪上海市警察局档案中,有“特警处长通知”文件,详细说明特券与中储券等鉴别方法,计六点:

1、伪券(即日伪所指的特券)正面国父遗像头部及右颊的线条较为简略及粗杂;

2、真券的红绿色丝有一定的分布位置及方向,伪券则无;

3、伪券尺寸比真券小,且印刷面又稍为缩小;

4、伪券上的总裁与副总裁的印鉴不清楚;

5、伪券上的中山陵旁树木印刷不清楚;

6、伪券的字头:D/C、D/B、B/G、D/A、V/D、K/E、T/P、D/N、B/T。

假币   日军   法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