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战 国民政府“以假对假”
2008年06月02日 09:30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抗战]

国民党政府“以假对假”

面对日伪大肆伪造、使用假币,国民党政府为保证战时经济的运转,也采取了“以牙还牙,以假对假”的策略,与日伪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货币对攻战,充分反映了抗战时期中日对抗的多样性。这大概是抗战期间鲜为人知的一幕。

1942年1月,戴笠在报告中向蒋介石建议:“为挫败敌伪阴谋计,亦应仿造敌在我沦陷地区使用之军用票与伪组织所发行之银联券、储备券等,藉以吸取沦陷地区之物资,破坏敌伪之金融。”

蒋介石看到戴笠的报告,深感兴趣,在征询子宋子文、贝祖诒等人的意见,并了解到英美方面的态度后,蒋介石在戴笠的报告上批复:“准予照办。”决定委托美英及自行印刷日伪的军票的银联券、中储券,运到沦陷区抢购物资,破坏敌伪经济。

当时宋子文人在美国,在美国的接洽就由他去担当,国内则有中国银行总裁贝祖诒和戴笠负责。

1942年1月,贝祖诒致电宋子文,说他们正在搜集全份的货币样本,以最快的速度寄到美国,请宋子文在美国秘密与印刷公司联系,准备进行仿制的工作。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宋子文在与罗斯福总统的会面中,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一设想,获得了罗斯福总统的同意。美国一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在对敌伪钞票进行鉴定后,认为可以仿制,没有问题。

1943年春,重庆中国银行收到美国印制的第一批伪政权钞票,共计46包。蒋介石下令将这些钞票暂时存放在中国银行,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拨付使用。这些假伪钞,在蒋介石等人的口中,都被称为“特券”,因为它既不是国统区的法币,也不是沦陷区的伪钞,而是伪钞的“伪钞”,为了保密的需要,只得使用这样一个中性的专有名词。

经过戴笠等人的策划,制订了特券的六项用途:破坏敌伪金融币值、抢购沦陷区物资、收买策反伪军、运用伪军对付中共部队、资助游击队即加强对敌伪之行动、发展沦陷区特务工作等。

至于如何使用,戴笠设想了五种办法:

1、在接近沦陷区的地区设立行庄商号,以特券换给商人,向沦陷区购买物资,并藉以收回法币;

2、利用游击队走私在沦陷区换购物资;

3、利用军统局掌握之可靠伪军使用特券,换购沦陷区物资;

4、利用军统人员在沦陷区设立各种不同商号,以便吸收伪币,行使特券;

5、经常派遣人员化装商贩,携带特券赴沦陷区购买物资或换取法币。

假币   日军   法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