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在人民大会堂抢话筒的基层女代表,有何“来头”?
原标题:敢在人民大会堂“抢话筒”的基层女代表,有何“来头”?
【编辑/张喜斌统筹/纪欣】10月19日10时45分,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向中外媒体开放的四川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正在进行。在8位党代表作了发言,会议即将转入记者提问环节时,一位女代表忽地站起来,高高举手。“我是一名基层党代表,申请发个言!”
大白新闻注意到,“抢到话筒”的是十九大代表、四川日报行业新闻部副主任许静。据了解,许静曾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四川基层女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抢话筒”
在许静申请发言后,会议主持人、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代表含笑同意:“抢到话筒的先说,时间控制在5分钟。”“抢到话筒”的十九大代表、四川日报行业新闻部副主任许静三步并作两步,几乎是跑到了发言席,还没坐好就开始发言了。
她开场语速很快——谈十九大报告,有两点感受:手拍热了,在人民大会堂真实感受到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汇聚党心、军心、民心,是对极不平凡的五年的肯定和颂赞”;心听热了,“胸中一次次热流涌动,几度热泪盈眶”。
她说,从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语言感受到了大国自信、大国力量、大国担当、大国风范。紧接着,她用四川故事诠释“极不平凡”。许静是一名“一直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她以“路”为主题分享治蜀兴川的三条路——
第一条路是“一带一路”。2013年,许静跟随四川农业代表团远赴乌干达采访,中间转机3次,花了20多个小时。而今年,她的另一位同事再去,只用了一半时间,因为成都直飞埃塞俄比亚的航线开通了。
成都的国际航线在中西部已率先突破100条,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蜀道难”变“蜀道通”再变“蜀道畅”,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要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的殷殷重托。牢记使命,四川正从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精彩转型。
第二条路是创新之路。今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人梦圆大飞机!
很多人不知道,大飞机流线型的机头是“四川造”,大飞机的“眼睛”“嘴巴”“神经系统”也是“四川造”。作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四川把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为“一号工程”,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腾空起跳”。
第三条路是通往凉山彝区“悬崖村”的路。因为过去进出村要攀爬悬崖上的藤梯,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出了名,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也提到“悬崖村”让他“很揪心”。
我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悬崖村”的藤梯被更坚固、更安全的钢梯取代,一条与外界相连的信息“高速路”也开通了,村子还在建设货运索道。不只是“悬崖村”,五年来四川贫困人口从750万人减少到272万人,500万老乡甩掉了穷帽……
许静像“蹦豆子”似的劈里啪啦讲故事,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不少党代表竖起大拇指,王东明代表也频频点头。眼看五分钟时间就到了,但她感到意犹未尽,又鼓起勇气说:“我申请再讲两条路!”现场一阵笑声、掌声。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近来先后5次拍到大熊猫上厕所,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有一只大熊猫下山来吃了农民的一只羊……大熊猫活动区域扩大,背后是一条生态发展之路;雪域高原的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一个仅649户的藏乡走出了452名大学生,反映出藏区的跨越发展之路……
她加重语气总结:“更重要的是,四川人走出一条‘心路’。”那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奋力推进“两个跨越”!
“四川山好水好人好,故事也好!”她热情地向现场中外媒体同行发出邀请:“欢迎多到四川走走看看。”在场记者们也不禁鼓起掌来。
散会后,还有记者跑过来围着许静代表采访,她乐呵呵地告诉大家,之所以有底气在人民大会堂“抢话筒”,是因为四川过去五年干得好、故事好,精彩四川的背后是辉煌中国,“不吐不快”!
许静:脚上沾满泥土新闻才会接满地气
据了解,许静,女,汉族,1981年3月出生,2001年12月入党,四川日报行业新闻部副主任。2014年10月,所写稿件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2014年10月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称号;2015年2月,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走进生命禁区
濒临身体极限见证光明在可可西里延伸
2011年夏天,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整条线路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直流线路第三标段成功穿越青海玉树境内可可西里无人区,率先实现全线贯通。
为了采访报道,许静来到了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禁区”的可可西里。
海拔5500米、温度零下几十度,让刚下飞机的许静遭遇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剧烈呕吐,昼夜难眠。是回去还是留下?许静选择了坚持,可这坚持并不容易。采访中,许静和电力工人始终在一起,翻山越岭,过河钻洞。
“那段时间确实非常艰苦,但从没想过放弃。最难受的,是在那期间,把我从小带大的姥姥走了。”许静充满了内疚,再次面临两难的抉择,回去尽孝还是留在当地敬业?在海拔5500多米的五道梁兵站,许静朝着老家的方向磕了3个头,手里紧紧拽着那张回家的机票。
走进乡间田野
“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谷子是丰收了,但增产不增收啊。能不能帮忙呼吁呼吁,好着急啊。”
2013年9月的一天,许静接到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一位种粮大户卢建文的电话,电话里,卢建文不断叹息,“最近谷价一直在跌,最低收购价又一直没动静,这老天爷天天下雨谷子也没地存,卖不卖都是愁!请你帮我们呼吁呼吁,能不能让这最低收购价早一点启动?”
粮食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许静深有体会。随即,许静开着车赶往了几百公里外的大坝乡。经过深入采访,《丰收稻谷堆成山卖与不卖好着急》这条反映普通农民呼声的稿子,登上了2013年9月12日四川日报的头版头条。
稿子见报当日,卢建文家的粮食就被拉到了县粮食局免费存放,省政府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静说,带着千千万万“卢建文”的期盼,自己麻起胆子,打通了国家发改委的“主任热线”。
“你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要,我们立刻研究解决。”
几天后,最低收购价就启动了。包括卢建文在内,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因为这一举动,仅仅当地一个乡的老百姓,就减少损失数百万元。在许静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日报先后发出13篇追踪报道,而这组报道,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一等奖。
脚上沾满泥土
新闻才会接满地气内心才会充满感动
“好新闻都是用脚写出来的。”许静感慨,只有脚上沾满泥土,新闻才会接满地气,内心才会充满感动。在做记者的10多年里,许静最多的时候每年出差走基层的时间有200多天。
许静说,自己也有遗憾。遗憾因为在外采访,从小把自己带大的姥姥过世时没能见上一面,遗憾女儿在幼儿园期间没能接过一次,遗憾家里大事小情很多都压在了公婆和丈夫身上……
而当她看到灾难发生时,身边的兄弟姐妹们都奋不顾身冲向采访一线时;当听到已经上小学的女儿告诉同学们,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像妈妈一样的记者时,许静内心又充满了力量,更坚定了自己选择。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即将出发去北京参会,许静坦言,自己很激动,“过去五年,四川有着非常巨大的变化,我希望把四川过去五年在治蜀兴川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媒体的视角,通过讲记者的故事,传递出去。”
许静直言,自己也非常期待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下一步要求,“我相信,我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开启更加波澜壮阔的场景,也将会有更多的好故事涌现。”【资料来源:川报观察、四川新闻网、中国记协网、四川日报等】
[责任编辑:凤凰号 ]
责任编辑:凤凰号
-
十九大回声: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10-20 19:48
0 -
新时代行动指南引领中国阔步前行
10-20 19:47
0 -
极不平凡的五年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0-20 19:44
0 -
美国记者体验“复兴号”高铁:纽约都没有这样的火车
10-20 18:44
0 -
台媒:十九大报告对台论述“三柔二硬”
10-20 18: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