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仇,才能逼得师生断交?

作者:

2015-09-22 第614期

从古至今,朋友间因为观点不合而断交的不少,可是师生间公开宣布一刀两断的实不多见。孙家洲教授为什么会如此决绝?到底把人逼到什么份儿上,才会选择断绝师生关系?

【导语】

近日,历史学教授孙家洲发信宣布解除与学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原因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攻击学界前辈。

这一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从古至今,朋友间因为观点不合而断交的不少,可是师生间公开宣布一刀两断的实不多见。孙家洲教授为什么会如此决绝?到底把人逼到什么份儿上,才会选择断绝师生关系?

古代师徒如父子,想断绝关系都难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读书还是习得一技之长,都要拜师。古代的师生(徒)关系也非同寻常,历代都用父与子的关系来形容。在传统社会里,主要依靠家庭伦理来维系社会,而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关系。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永远不能够越位。因此,古代师徒之间也有着父与子式的严格区分,绝对不能越轨。

师傅对徒弟的一切都要包办,都要负责,当然徒弟对师傅也要像对待父亲那样,服服帖帖,惟命是从,否则就是忤逆师傅。而古代师徒之间断绝关系,多数也是师傅将徒弟逐出师门。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曾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吴起的母亲病逝,他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

民国师徒断交流行《谢本师》

古代师徒关系延续上千年,直至晚清民国,各种思潮进入中国,老师和学生之间难免发生思想上的冲突。当矛盾无可调和时,就出现了“谢本师”现象。

“谢本师”中的“谢”,不是“感谢”,而是“谢绝”、“辞谢”的意思,说得痛快一点,其实就是要跟老师决裂,不再承认自己是某人的门生。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谢本师”事件发生在章太炎与俞樾之间。1891年至1897年,青年章太炎曾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但后来,章太炎走上反叛传统经学的道路,倡导反清革命。1901年,章太炎曾去苏州拜访俞樾,俞樾斥责章太炎“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诛之可也”。章太炎随即在《民报》发表《谢本师》一文,表示从此将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并对俞樾忠于清廷的做法大加批判。

后来,章太炎积极投身反清运动,一度入狱,后流亡日本,组织光复会,其渊博的学识和进步的思想使得不少青年成为了他的学生,其中就包括周树人和周作人。

周氏兄弟于1908年拜章太炎为师,学习音韵、文字、庄子、楚辞等国学。但1926年章太炎与北洋军阀打得火热,并声讨“赤党”。周作人立即在《语丝》发表《谢本师》一文,严正表示“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这样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殆非始料所及”。

《谢本师》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沈启无是周作人的学生,并被称为“周门四大弟子之一”。周作人出任伪教育总署督办一职,沈启无觉得周作人给自己安排的官职太小,对周深怀不满,于是称周是“反动的老作家”。周作人一怒之下发表《破门声明》,将沈启无逐出门下。沈启无也不甘示弱,发表诗歌《你也须要安静》。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谢本师”的举动,只是没有使用“谢本师”的名义而已。此后沈周两人怨仇越结越深,各自在文章中讥讽、攻击对方。

沈从文、萧乾40年师生情因政治断绝

萧乾和沈从文结识于1931年。两人相识后,还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给萧乾写过很多信,而且总是以“乾弟”相称。在文学上,沈从文是萧乾的老师,沈从文也对这个青年用尽了心力。萧乾最早的几篇小说,全部经沈从文之手。

但194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萧乾在对外宣传的岗位,安心当起“人民的吹鼓手”。沈从文则是硬被逐出了文学阵营,搞起了古代服饰研究。沈萧两人关系的裂痕出现在1957年,据萧乾回忆,反右时,在文联的批斗会上,沈从文发言揭露萧乾早在30年代就同美帝国主义勾结上了,萧乾不敢相信这话出自沈从文之口。在这场运动中,萧乾被划为“右派”。

不过两人的师生情谊并未因此断绝。60年代初,萧乾下放劳动刚一回京,就去沈从文家拜访,并在有了住房以后还曾请沈从文夫妇来吃过饭,表明自己又安了窝。

两人断交是1972年,沈从文从咸宁干校回到北京,与家人分居两处,生活极不方便。萧乾想帮沈从文解决住房上的困难,不过没办成此事。不想沈从文得知此事后,极为不高兴,当即给萧乾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他多管闲事。

有一天在路上,两人偶然相遇,萧乾还想解释,不想沈从文劈头就是一句:“你知不知道我正在申请入党?房子的事你少管,我的政治前途你负得了责吗?”萧乾还是给沈从文去了信,进行解释。可沈从文硬是不能原谅萧乾,并在信中继续怪罪他。两人由此绝交。说导致他俩关系最终破裂的元凶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政治并不为过。

因为政治而断绝的师生情谊不止这一件。陈寅恪弟子、被视为史学大师接班人的金应熙,1957年“反右”前,入党提干,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是重点提拔对象。“反右”运动开始,金应熙的热情变得高涨。1958年听到上头放出批陈的风声,正在北京出差的金应熙立刻打道回府,在中山大学校园里张贴大字报,指斥陈寅恪的史学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并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的“反动”。

一学生把它抄录下来,哭着念给陈寅恪听。陈寅恪勃然大怒,说:“永远不让金应熙进家门。”从此金应熙被刻上“背叛师门”的红字。尽管金应熙后来负荆请罪,跪地求饶,但陈寅恪只淡淡道:“你走吧,免我误人子弟。”决然将其逐出师门。

如今,师徒恩断义绝的事情多出现在娱乐圈

在现代教育制度里,师生之间已经没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特别强调“断绝关系”。只有在一些传统行当里,还会发生“断绝师生关系”这样的事情,比如相声。

2008年,相声演员徐德亮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德云社。一直被称为“徐德亮师傅”的德云社老相声演员、创始人之一的张文顺委托徒弟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将徐德亮“清除出门”,并称“德”字系其家谱的排序,徐亮不宜再用。

师徒反目的事情在体育圈也出现过。2006年,世界级中长跑名将孙英杰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和王德显断绝师徒之情,并向媒体曝光,王德显曾经将其锁骨打断、并以黑社会相威胁。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断绝师生关系”出现在2014年秋天。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福兴学校读初一学生晓琳(化名)因未参加学校秋游,被班主任要求写下“断绝师生关系书”:“我不去秋游,没有集体荣誉感,因为我觉得我不是七(2)班的一员,从今往后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教导,有什么事都不会去找老师”。晓琳还被要求按下手印。

师生关系是想断就能断吗?

教授表示断绝师生关系,学生也接受这种现实。不过师生关系真正完成“断绝”,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同意。

中国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导师,都是由报考学生选择,再由导师决定的,因此,师生关系的确立,本身就有一个选择过程。按理,这种互相选择,应该持续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如果学生对导师不满,学生可以申请换导师,由学生联系、申请新导师,或者学校出面协调替换导师;如果导师对学生不满,导师可以中断师生关系,请学生申请新导师,或者由学校安排新导师。

但是,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说:“从目前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规定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导师一旦选定,很难更换,查阅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工作管理条例,都没有有关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规定,只是对导师无法履行导师职责(出国或者被撤销导师资格)时,有更换导师的说法。”

所以,孙家洲教授和郝相赫的师生关系能不能断、什么时候断,还要看接下来人民大学的处理了。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