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的第一周,中国和G77国集团就联手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除了与77国集团的传统友谊外,一个新名词——“基础四国”,也一直是会场内的焦点。
在哥本哈根大会开幕前夕, 11月26日至27日,印度、巴西、南非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基本立场,四国被称为“基础四国”。
曾经长期跟踪谈判的NGO人士称,此次谈判之所以如此艰巨,是发达国家没有预期到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据透露,自巴厘岛谈判(COP13)开始,“基础四国”在每次谈判结束后,都会单独聚集半个小时左右,协调立场。“在一次又一次谈判中,各方的互信逐渐树立起来”,上述NGO人士称。
12月15日,“基础四国”更是联袂公开亮相。四国部长首次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就“单轨”抑或“双轨”等原则重申自己的立场,并且几乎在每位部长的发言中,都提及了“团结”一词。
曾经身为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的高风回忆说,伞形国家之间的联盟一直都存在,且一直在发挥作用,而基础四国则是第一次坐在一起。
12月16日,基础四国再次联袂向COP15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发难。
当天中午12时,按照议程应由各国领导人作高级别发言。巴西代表要求发言,称主席方尚未听取长期工作小组的结论报告,且得知丹麦主席国再次“炮制”了一份文本,作为递交部长讨论的基础。
巴西代表突然发难,斥责主办方丹麦凭空炮制谈判文本。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之后连续两次“呛声”拉斯姆森,认为丹麦抛出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这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的举动,谈判应坚持在双轨制下进行。
紧接着是印度和南非轮番声讨。当日,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刚刚坐上大会主席的位置,新任主席的表情僵硬如哥本哈根的寒冷天气。
最终,拉斯姆森承诺在两个工作组之下进行谈判,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放弃双轨并为一轨的努力。
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抱团,显然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扶摇直上。发达国家借减排议题,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多边新世界
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2008年和2009年中国际事务的最大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影响力彰显。
在3次G20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拥有更大影响力,甚至还主导了议程,要求对美元地位、对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角色进行改革。
在另一个主要的多边机制世界贸易组织中,22个发展中国家降低对彼此的关税,反衬出发达国家在8年未决的多哈回合谈判中的消极。
在2009年初,“金砖四国”(中、印、巴、俄)曾举行第一次峰会,这一经济名词转变为一个主动主导世界议程、并联合施加影响力的政治性力量。此次“基础四国”的团结,也让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动权。
一位前中国谈判团高级成员对记者表示,此次发展中国家谈判中一张重要的牌就是团结。
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国家因经济危机的打击,力量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但哥本哈根会议表明,西方国家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新挑战”,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说。
由于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也确实囊中羞涩,难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美国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融资也要向中国买国债么?”在哥本哈根的会场,许多记者调侃道。
“哥本哈根决议”是如此模糊,这令人想起G20机制下的多次“共同宣言”。二者几乎一样的模糊,背后是世界多边格局中传统与新兴力量此消彼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袁雪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