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专家灾区纪事
2008年05月26日 17:33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北川的老师们让我特别感动,很多老师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人,但他们知道,老师在此刻对于孩子们是多么重要——很多孩子还找不到自己的父母在哪里,只要有老师在,孩子们就会感觉到安全。

老师们自己的伤口还在流血,却没有时间躲到一边去舔。

我对他们做哀伤辅导,大家抱在一起哭,那时没有男人、女人;没有北川人、北京人;没有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只有人,只有人性中最真的东西存在。

晚上,我们住在帐篷里面。我不用考虑带什么首饰,换什么衣服。什么都不用,一种简单的、原始的生活,恨不得脸都不洗。

我不知道自己能起多大的作用。同那种巨大的创伤相比,不管我们怎么做,都太微弱了。我是学心理创伤专业的,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能做多少就应该去做多少,否则人就会认为自己太无助、太无能,会有枯竭感。

你却没有那么多精力陪伴那么多孩子

绵阳帐篷学校里,我们是最早一批进驻的心理援助专家。人们都觉得很新奇,帐篷里面充满了热情,受灾群众、媒体朋友挤满了帐篷。专家和志愿者们几乎挤不下脚了,只好不停地喊话,叫人们散去,给孩子们留一点空间。

孩子们是那么可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伤与惊恐。但你会觉得,你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弱小。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援助,那该多好。

你却没有那么多精力陪伴那么多孩子。

大多数孩子心理都是正常的。我们让大家一起游戏,两个人先互相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喜欢的游戏是什么,让这两人交好朋友。这两个好朋友再去找另外两个好朋友互相交谈介绍,大家慢慢地融合成一个大集体。我们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身份再认同的过程。让他知道:我以前是北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现在,我是九州帐篷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这样一种身份再认同,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两个小时的培训,所有的人都在高温下的帐篷里,孩子们也满头大汗,但他们谁也不愿意离开。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背着新书包,有了新课本,三三两两,手牵着手,成群结队地走出帐篷——那种放学回家的感觉,仿佛这场灾难已经远离。

孩子们经过这场灾难,还处在一个原始的状态,并不能开展高层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建议帐篷学校尽量开展一些音乐课、体育课、手工课。

教育部还为90万中小学生印发一份心理自助的小册子,这是北师大的老师们在北京做的。我们前线的专家也不断地往后方反馈,小册子句子不能太长,要符合儿童在那种特殊时期的阅读习惯。很快,手册的定稿就传回成都并印刷出来。第三天,我们去另外一所帐篷小学,看到小册子已经发到孩子们手中,政府此时的行动速度让我们感动。

在灾区工作,一个独特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处在极度焦虑的状态,所有的情况你都不可能弄得太清楚。你去了之后才会发现,事情有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也有可能不是别人告诉你的那样。 ★

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汶川的孩子     拉路西露,拯救苦难的孩子们

大四学生孤儿朱凤的震后生活    汶川大地震后的孤儿领养潮

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专家灾区纪事    关于地震孤儿收养问题的建议书

地震孤儿收养的铁律    国家羽翼下的唐山孤儿

关于震后心理救助的紧急呼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