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开掘之争:挖宝还是保护?
不要怀着挖宝的心态
作为陕西这一地下文物大省的文物局局长,赵荣把公众对历史奥秘的好奇看作是一种文化寻根的愿望,是文物事业发展的积极动力。但他更希望公众能够从更加科学的角度看待发掘问题——如果发掘出来的东西不能长期保留的话,发掘就等于破坏。
“如果我们这一代把前代的东西都挖完了,我们对子孙后代是无法交代的,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引导大众对文物的喜好,引导大家对已有的文物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而不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挖宝的心态上。”他表示。
在赵荣看来,如果仅仅是为了猎奇,那就根本不值得去打开秦陵,因为和民族的历史长河相比,个人的猎奇应该服从于一个时代的历史责任。即使为了学术研究,也不是只有打开秦始皇陵才能够研究清楚。在未来,即使技术已经很进步了,开挖陵寝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因为一旦空气进去,马上就会有不少东西来不及用技术去保护就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会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在我们发现它们之前就已经消失了。
“有人说,打开秦陵能吸引多少游客啊。实际上,任何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吸引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永远不打开,魅力才会永远。打开就意味着吸引力的消退,马王堆女尸的出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令赵荣和他的同事们担心的是,目前仍有不少部门和民众把文物当作旅游观光的一部分,看成是地方经济的摇钱树。在这种气氛下,文物看起来很热,但实际上热的只是商业价值,而文物的文化功能和其他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文物旅游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眼睛是起点,内心的感受是深层次的目的。如果说只是观光,没有一定的准备,就会导致参观的盲目、粗浅和猎奇,满足于坊间的、附会的传说故事,满足于到此一游,从而降低了自己旅游的品质。”他说。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聂晓阳
编辑:
李志题
|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