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厂各分厂和设施分布在草原各处。笔者穿过大片盛开着金黄色油菜花的草地,来到已废弃的七分厂。这座最初负责原子弹核物理研制和放射性化学试验的工厂,如今已是断壁残垣。走进一处宽敞的建筑,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牛粪;斑驳的墙壁上,“吴王庙(指吴际霖)已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标语,仿佛又让人回到“文革”的辛酸岁月。
中央曾要求我国的氢弹要赶在法国人研制成功之前爆炸,但“文革”的发生,已影响到氢弹研制工作。1967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下令用一架专机把221厂氢弹空爆试验科研生产会议的“两派”人员从西宁接到北京。在中南海,聂荣臻当着周恩来的面向他们宣布国务院、中央军委对221厂实行军管的决定;接着,毛泽东又批准221厂暂停“四大”(指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以后,氢弹研制才走入正轨。
笔者又到了另外两处厂区,情况大致如此,原来的厂房仅剩断壁残垣。对此,笔者听到了一些说法:撤厂前,工厂已把受到污染的墙皮、试验室、工作台等拆掉,进行防污处理。甚至把地下水管道都一段段地挖出来,焚烧管壁中残留的炸药。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六分厂。六分厂被称为靶场,是爆轰试验厂,直至1987年,这个靶场总共进行过数十次核试验。实际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诞生前的所有模拟爆炸和冷试验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而四分厂是发电厂,负责给整个厂区供电,迄今仍为西海镇供电……
当时,美、苏等国曾策划用卫星和间谍飞机到兰州一带侦察,更有国家扬言要摧毁我国的核设施。为预防不测,军委调来工程兵部队在基地内建造了多处地下掩体。最近开放的一处地下指挥所深达9米,能承受1000磅炸弹直接袭击,并有载波电台与北京联系。
核试验之路
1964年8月5日和20日,我国首套核试验装置“59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1”、“596—2”(备品)在李觉、吴际霖、朱光亚、彭恒武等护送下,在绝密状态中相继从221厂起运。
周恩来下令将运载核弹头的列车定为一级专列,按最高级别实施警卫,要求所经省、区的公安局长亲自上车押送,签字移交出省。铁路沿途部署了大量警戒部队,专列所到之地高压线停止供电;为防止检修列车时产生火花,铁路工人手中用的铁锤都换成铜锤;蒸汽机车所用的燃煤都用筛子筛过,防止混入雷管之类的爆炸物。这些措施显然比“最高级别”的警卫还要高。
专列安全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后,原子弹由一架改装的伊尔—12飞机连夜运至大漠深处孔雀河下游的开屏,再用直升飞机送到靶心——701铁塔。由221厂派出的第九作业队在铁塔的半地下装配车间对原子弹进行最后组装。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明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