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大飞机] |
在计划经济时代,运-10尚可不计成本完成技术积累,但现阶段就无法再现这种情况。
相关链接
谨慎乐观看待大飞机
两会期间,“大飞机”的话题成为会上会下的焦点。会上,有航空界委员信誓旦旦:“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太大,有人说10年,我觉得可能也就5年。相信只要有国家的大力扶持,10到20年内肯定可以迎头赶超。”会下,也不断听到议论:咱中国就要有自己的大飞机了!
大客机一般是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大型飞机。据有关方面透露:“我国率先研制的将是单通道、超过150座的大客机,预计研制大客机并使之商业成功,符合现代国际国内适航标准,需要10至20年时间。”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取得“商业成功”。而在记者看来,在当今民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商业成功”恰恰是最难的。
回顾历史,早在1970年,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制“运十”大型客机,仅比欧洲的空客公司晚两年;10年后,“运十”首飞成功,但并没有投入商业运营。直到现在,航空界一些元老一提起“运十”还是痛心疾首,但仔细想想,“运十”下马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即使是现今世界民机巨头波音和空客,在发起一种新机型的时候,也是相当谨慎的。取得“商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飞机?需要多少座级的飞机?这些都是由全球的航空公司拍板的,而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拍脑袋”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型号的大飞机,可以凭借一国市场就能取得成功。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空客和波音,在研发最新的A380和787飞机的时候,也采取了“风险共担”的模式,举例来说,我们看到的A380就是由世界许多国家的公司共同承担制造任务的。
虽然有航空专家曾经对记者讲过,制造多次起落的航空器的难度甚至大于执行单次任务的宇宙飞船,但记者依然毫不怀疑中国可以制造出大飞机。但这种乐观却要加上“谨慎”二字,毕竟,只有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中国的大飞机项目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运十”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所以,只有确立了大飞机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才会真的为自己的大飞机感到骄傲。(中华工商时报 王涛)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