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县委书记:成为城里人是所有农家子弟的梦想

他为什么进城打工,就想成为城里人,不想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犁田种谷、喂牛喂马喂猪,那不是他的梦想,也不是下一代的梦想。

丹寨县,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一个仅有17万多人的小县城,却也是多年国家级贫困县。

从贵阳到丹寨,一路都是山。从丹寨县城去往排调镇高峰村,更是望不到头的大山,这个还不算最偏远的村距离县城80公里,一路下来五六百个拐,不时还有塌方。就是在这样的深山里分散着数百村寨,人均耕地不足0.5亩。

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前排右二)与群众座谈。

中共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告诉凤凰网,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但一方水土富不了人。

十三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打响扶贫攻坚战,对侯美传来讲,这也是当前最大任务。

进入丹寨县,“以新状态面对新常态”、“没有丹寨解决不了的困难”的广告牌格外显眼。对这样一个没有资源的西部县城来讲,侯美传说唯有靠干部的状态、干部的拼劲与公开透明的服务吸引外商。

12月7日,凤凰网主笔陈芳专访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中共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以下为访谈实录:

丹寨县为何多年无法摆脱贫困县帽子

凤凰网:丹寨县一直戴着全国贫困县的帽子,为什么多年摘不掉?作为县委书记,怎么看这顶帽子?

侯美传:讲实话,贫困县之所以贫困有客观原因,丹寨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一是贫困程度比较深,自然条件恶劣,相当地方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均耕地面积0.45亩,基本是靠天吃饭。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这方水土富不了人。

二是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致富创富能力比较弱,2013年统计我们有53900贫困人口,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53%,大多没有致富技能,且年龄偏大,都不敢出去打工。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多年因病致贫,农村一个有病的家庭,一般医疗支出是两到三千,除了大病报销,其它还要自己拿钱,长期有病的家庭负担非常重。

最根本还是县域经济带动能力不足。如果全县经济总量很大,有大的产业支撑,公共支出和大量就业就能把全县带富。丹寨县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县,没有什么大企业,就是几个小茶厂、面条长、小建材厂。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要找到新的产业发展,找到新的平台来助推大发展,才能带动老百姓脱贫,通过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来实现脱贫,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奋进,但还要有三到五年时间才能见明显成效。

就是这么个客观条件,不是我们愿意戴贫困县的帽子。当然,实话讲,这个帽子有没有用?绝对有用,一是得到贫困县国家转移资金,二是扶贫项目资金,用这些资金来助推老百姓搞产业、搞项目、搞基础设施。如果摘掉这个帽子,所有的扶贫资金不来了、项目不来了,老百姓更穷。

中国的扶贫压力在哪里呢?有一个脱贫标准,从过去的人均800元到1200,到现在的2300,考虑到物价,去年应该是2736元,贫困标准在不断上调,按照原来的标准脱贫了,但是按新标准又进入到贫困县了。实话讲,本身这两千多块钱并不能让他富裕,一个月平均下来两百块钱,城市里在外面吃一顿好点的饭就没了,这些标准还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贫困县这个帽子的摘除需要社会力量,不到农村感受不到农民穷,感受不到农民辛酸,就像你去的高峰村,看风景很好,住两晚上和农民一起生活一天,就能感受到责任大了,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不是搞个平均数达到2300元就完了,扶贫绝不是形式主义,是我们真真实实的责任,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

八个“到村到户”确保3.39万贫困人口脱贫

凤凰网:丹寨县还有3.39万贫困人口,今年力争要减少一万人口,能做到吗?

侯美传:今年的脱贫标准是3087元,我们相当一部分人目前实际收入在2600-3000之间,差几百块钱,这些人用产业、医疗、民政或移民帮一把就脱贫了。光移民我们已经转移两千多户,再加上园区就业和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不成问题。

但是越到后面越难,两千以下的还有两三万人,这是硬骨头了,怎么来啃?压力更大,责任更大。

凤凰网:对于剩下的这些硬骨头,你的脱贫思路是什么?

侯美传:半年前我们丹寨县就搞了“八加一”扶贫计划,社会扶贫加八个“到村到户”。

一是党建扶贫到村到户,就是干部帮扶到村到户,我们动员了将近2500个干部帮扶七千多贫困群众,动员了一些企业帮扶480户贫困户,又动员1900个老师帮助6000多留守儿童。还包括向村里派第一书记和工作组,乡里成立扶贫办领导小组,强化整个力量。

二是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整合农业资金、项目资金,带动贫困户致富,诸如黑毛猪养殖、茶叶种植、中药材种植等。

三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加大水电路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我们负债两个亿完成这项工作,当然还有些847个自然寨没有实现,还在努力。80%的村通了自来水,有些是接山泉水。闭路电视有些接收不到,这个我不回避,我算了一下这一项基础设施覆盖到每个村,就要六千万,我还做不到。

四是教育医疗扶贫到村到户,每个贫困家庭小孩,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一系列的帮扶,包括利用国家政策和动员社会力量捐款。医疗卫生到村到户,通过新农合、大病救治、民政补助,让每一个生病的农村家庭都能够看得起病,不至于破产。但这一项农村还有负担,因为有些药有些费用不能报,现在综合比例只能达到77%,目标要达到90%以上。

五是社会帮扶,整合像万达、茅台等所有落地丹寨的企业去帮住建基地,让农户到企业来就业,同时可以收土地租金。

六是就业扶贫,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外出打工。

七是生态移民,我们已经建了三千多套房,即将竣工的还有两千多套,移民出来再打工做点小生意或者创业脱贫。

最后是民政兜底,对五保户、特困户、重病户、重残户,用民政兜底。今年我们低保费用提到一个人3180元,我们还建了七个养老院,都把所有五保老人养起来。

我们通过“八加一”形成一整套扶贫模式,想把丹寨的扶贫抓细、抓实、抓到位。

成为城里人是任何一个农家子弟的梦想

凤凰网:昨天我在去往高峰村的路上感慨,贵州到处是山区,农村非常分散,村与村、村和寨之间相隔很远,距离乡镇县城几十公里,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另一方面农村又面临空心化问题,有没有类似搬迁更合理的办法?

侯美传:贵州扶贫走了几十年,也在摸索,最彻底的路其实就是生态移民。

你到了高峰村知道,对我们农村人来讲,梦想就是成为城里人,这是任何一个农民一个农家子弟的梦想。他为什么进城打工,就想成为城里人,不想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犁田种谷、喂牛喂马喂猪,那不是他的梦想,也不是下一代的梦想。城镇化承载着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下一代的梦想。这个梦想怎么实现?原来我们探索得不多,现在有了好的移民政策,可以变为现实。

凤凰网:以前为什么无法实现?很多还是需要上面政策?

侯美传:原来补助很少,一家给两千五千,太少,搬不动;而且还有指标,给你50户,你就只能做50户。现在是举国家之力来搞生态移民,国家准备拿出六千亿资金一次性移民一千万。

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国家兜底2000万,产业就业扶贫3000万,1000万就要通过移民实现彻底脱贫。贵州是最需要移民的,地处深山区,村寨分散,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太大,架个电、修个路几十公里,干什么都难,而且风险很大,下回雨又垮了,还有不断的塌方,涉及到后续维修成本,这是最适合搬迁的。

搬出来到县城或县城周围,出去打工或就近打工,就成城里人了,这一代虽然很辛苦,可以说是创业的一代,但下一代不一样,读书全部在县城,能享受城里资源了,转成城市户口,社保医保养老也能享受城市待遇,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城里面总是比农村好。

因此,生态移民这一块是我们最用心、最花精力、也是效果最好的,这也是最能够阻断代际贫困的一条捷径。    

扶贫绝对不能简单发钱发物要避免养懒汉

凤凰网:我听到基层干部讲,过去扶贫很多是给钱给物,效果并不明显,还可能培养出依赖思维。丹寨目前很注意这一点,今天的扶贫怎么避免养懒汉?更多激发农民自生动力?

侯美传:养懒汉这种机制不能形成,这是最怕的事情。送钱送物慰问性的贫困,原来确实有。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农民致富的主动性,要把他们内心想致富的内火力调动起来。如果他都没有这种内火力,就想躺在屋檐下晒太阳,等着你拿钱来,永远脱不了贫。你今天拿钱,明天他吃完了,再过三天又来了,我们曾经遇到不少这种人。

扶贫绝对不能简单发钱送物,还是要激发他们内生动力。我只要到村里,就要开群众会,发动激励村民,不是我逼你,你要主动,但是我要教你算好帐,告诉你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难处、有什么问题我帮你解决。

上个月我们一次性移民1050户,一家一套50平米的楼房,政府出一半,农民自己出一部分。移民以后,要自己想就业、得找活儿做、得供孩子读书,不能等靠要,也不能指望政府全部提供公益性岗位,政府也不可能拿这块来填。

这一点我们很重视,也很头疼。现在任何政策都不是轻易下去的,包括省里出台很多补助很高的政策,我们都比较谨慎,担心是不是把他养懒了。原来有个县就是简单送房子,你要进城我送你一套房子,我们不赞成,你让他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主动性,去捡来一套房子,这种模式复制不了,一个村子解决了,还有一百多个村怎么办?这种导向不行,政策按市场的模式来做,该帮的政府要帮,但不是全包。

不能以大城市标准来看贫困地区教育

凤凰网:丹寨县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采取撤校合并集中办学模式。昨天去高峰村的路上,碰见不少走路上学的学生,最小的五岁,走路2小时到学校,而且他们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寄宿。是否存在路上安全问题以及亲情缺失问题?

丹寨县一所中心小学。丹寨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实行撤校合并集中教学模式。

侯美传:这个问题要从更远的层次来看,为什么北京的孩子到国外留学?甚至初中就开始。反过来思考一下,大城市是这个方向,我的农民从村里到乡里上学有什么不可呢?要讲风险绝对有,到国外有没有风险?现在我们是在大的中心村和乡镇保留小学,村级小学保留一到三年级教学点以及幼儿园,高中到县上,这样我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我们现在住校率达到91%。你说这个好不好?任何事情没有绝对,村里有村里的好,离家近,但是没有教学资源,诸如英语音乐老师去不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再一个娃娃也不能一心一意抓紧学习。我们搞寄宿制,学生周一到周五全身心在学习,早上有人管,晚上有人管,中午有人管,星期六回去,家长也解脱了,可以放心创业放心做事。再一个,我们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老人,老人不懂普通话、不会辅导作业,有些年龄大的自身都照顾不了,只能保证孩子饿不着,这才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

关于亲情缺失问题,我们有老师,用社会力量,把亲情关怀建立起来,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话跟父母联系。

在学校身体比以前好得多,比原来吃得饱,吃得好。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飞一样提升,我们初中升高中比周边县多出两百分。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要讲安全这块,确实我们应该注意,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条件,大的学校周末都有老师牵头,统一从学校出发送到每个村,周日下午家长送来,问题不大。

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磨练。娃娃的成长在农村就是这样,他不走上学的路,也一样到山上玩、到山上砍柴。像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走两三个小时不存在什么附加压力,农村小孩不像城里小孩那么娇嫩,走个半个小时疼啊、要吃面包了、要打伞了。

凤凰网:以城市人的标准来看,可能配备上校车就更安全了。这方面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侯美传:不现实。举个例子,我一个小学一千三学生,那么分散的村,送到每个村子,要多少驾驶员?要多少钱来养?而且校车不一定安全,那么多学生集中,只是三四米宽的山路,一翻车那就是大事。讲真话,在我们这样的山区走路更安全,也能锻炼身体和意志。

实事求是来讲中国的问题,要说都按北京标准那不现实。

这个模式是我们历届政府共同努力走出的路子,效果非常好。我们还在县城新组建了一所新初中主要招收农村学生,原来一所老初中主要招县城学生,初中升高中“比武”中,全县前十名,八名是来自新初中,都是农村娃娃,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娃娃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教育。  

凤凰网: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在你看来下一代人的教育问题关乎什么?

侯美传:教育,不仅是一个县,也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中国输于外国不是输于其他,是输于教育。钱?中国现在快成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但人才和教育是我们的最大问题,丹寨更是这样。我开玩笑,如果我的贫困人口都是高中以上水平,我也不这么累了,一半保证自动脱贫。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贫困人口多是小学毕业甚至是文盲,没办法。

教育是一个县的根本,更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关系老百姓利益和一个县长远的的大事。作为县委书记也好,县里其他领导也好,首先必须抓好教育,穷县也要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办最好的教育,让娃娃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才是我们最核心的事情,所以丹寨走了这条教育路均衡发展之路,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书记县长电话向招商企业公开

凤凰网:不少企业说愿意选择丹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看中这里的投资环境好、干部干劲很足。招商引资对你们县委领导班子来讲,有多重要?是怎么把这些大企业争取到丹寨落户的?

侯美传:贵州有88个县,都在搞园区,都在搞农业化,都在搞产业化,都需要招商引资,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必须突破的瓶颈。对我们这样的县来讲,也必须用招商引资来引爆地方发展,借助外力。原来我们走老路搞农业,不需要招商引资,产多少茶叶卖多少茶叶就完了。现在不同了,全国一体化,你的所有产品要放在全国考量有没有市场、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品质,必须吸引最好的资源来这里搞产业,必须借助外来企业、外来资金、外来品牌、外来理念来助推一个县的经济发展。

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丹寨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最大的动力。我们没有资源优势,只能对所有客商提供最好的、最透明的服务,我们书记、县长的手机向所有老板公开,有问题随时来找我们,有困难直接找一把手,中间的吃拿卡要就不敢。

我们直接服务,敢于服务,敢于兑现承诺,这样取信于客商、让利于客商,才能打动企业落户。我们真心相待,大家是很和谐的政企关系,只是服务你、帮助你,你依法生产依法经营,该怎么帮怎么帮,这是我们的责任,但这里面不能有金钱交易。

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底线要讲清楚,要做到位,而且要公开,让大家都知道底线,对大家都好。如果粘进去拖不出来,大家都累,很多领导干部因为处理不好政商关系、发生权钱交易,锒铛入狱。

我们有两句话:“最好的招商就是服务好现有企业”、“丹寨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底线,服务好现有客商是最大的招商,如果现在的客商都服务不好,天天去招商也没用,要用这帮老板对你的好评去吸引更多的客商,服务好现有客商,以商招商,做大做强,这才是我们招商最大的经验。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凤凰网主笔陈芳)

首页 | 凤凰网触屏版 | 凤凰卫视 | 凤凰广播

Copyright © 2014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