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门秘笈
发泄 找个没人处开骂
除去这些“官方”的方法,白岩松还有自己常用的两招:
1.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猛骂一通脏话,但一定要事先提醒自己,只能对事不能对人,因为从某种角度说,领导可能比我们还痛苦,比我们还无可奈何,所以要互相理解。
2.不仅仅女编导,实际上男编导也同样可以进商场购物,这属于破财免灾法。不过千万要小心,气愤痛苦委屈之下,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这种火候要很好掌握。
行动方式
音乐、足球、心理调节
白岩松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
一是音乐。他迷恋摇滚乐,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
二是足球。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
三是心理调节。“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
编者注: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作品有声乐套曲《儿童奇异号角》《流浪少年之歌》等。
网评
白岩松“被自杀”
再敲网络监管警钟
白岩松原来没事!那些关心白岩松的人,尤其是为他揪心着的粉丝儿们,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很显然,这又是一个网络谣言,但这个谣言却来势汹汹,迅速传播开来。
既然白岩松还活得好好的、“生活还是那样”,“被自杀”的谣言又是从何而来呢?造谣者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恶搞?觉得“好玩”?还是故意“整”白岩松?不管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拿别人的“生命”来开玩笑,都极不道德,且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嫌疑。而那些转发谣言、为谣言寻找“依据”的网友,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造谣者的“帮凶”。
白岩松不是第一个被网络谣言击中的人,并且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自古以来就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说法,而网络传播的特性更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造谣的便利,各类网络谣言日益呈高发态势,近段时间以来,就有“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孙悦“包养”黄晓明等谣言不断引爆网络和媒体的兴奋点。
谣言止于智者。网络是虚拟的,但网民们一定要理性,要用常识去思考问题,绝不能不加鉴别便信谣传谣。然而,要根治网络谣言这一痼疾,单靠广大网民的自律是做不到的,还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编后
咋过日子 学学白老师
“被自杀”的网络谣言跳出来,让敬爱的白岩松老师突然又一次被公众视线聚焦。这也许是个恶搞,一些网络看客激动地寻找着证明它的“蛛丝马迹”。不过,当白老师阳光般地出现后,恶搞滚出的雪球飞速融化了,只给互联网又留下一个很快会死在沙滩上的江湖传说。
在大众和媒体追索这个谣言是不是泡沫的过程中,却也意外发掘出白老师和我们一样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他曾经面临过工资被倒扣的囧境,他因为压力而自闭,与妻子笔谈,甚至也浮起过自杀的念头。可是现在白老师活得好好的,在浑身散发着品德和名誉的光环中,他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平静。生活是充满压力的。可是白老师的减压“哲学”,给也在奔波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心理样本:洗洗睡,想想明天工作,然后用实现理想的梦支撑着前行。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但它们常常开玩笑似地绕着人转,可就是不让你抓着。面对这些,也许有人会放弃,有人会加倍努力,但面对每一天肯定会很艰辛的付出,谁不会有时沮丧,有时迷茫,不知道生活本应该是什么样,看似平淡的一天怎么熬得下去。
平常日子怎么过?据梦舟明星足球队博客说,白老师还拿自己“被自杀”的事情,和队友开玩笑。面对生活,要学学这样自嘲的精神——真的,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去让大家都开心一下。谭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马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