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界一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减排,”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说,“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了”。
此言非虚。尽管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建筑能耗也大大低于美国,但人口基数的庞大,“世界工厂”的建成,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令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实,如果中国坚持美国先行动,从法律意义上也无可厚非”,气候组织中国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9月下旬于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向国际社会求援,救救濒临遭遇“没顶之灾”的岛国,令会场的多国首脑为之动容。9月22日,胡锦涛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在喻捷看来,这等于是中美两国尚未谈判之时,中国就提前表明了态度:咱们可以谈,并且是积极地谈。
与胡锦涛鲜明的态度相比,奥巴马在同一天的发言被外界批评为“继续玩模糊战略”。韩国《朝鲜日报》次日发表文章称:美国业已四面楚歌。
除了中国国内日益严峻的气候和环境形势、西方传统工业界持续的压力,国际上的斡旋也让中国的态度转向积极。就在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之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文章,强调“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更明确它们准备做出的减缓碳排放的计划”。
喻捷提醒道:“胡锦涛在峰会上只是说‘大幅减排’,但并没有具体数字,这就给谈判留下了空间。”
皮球,被踢回了奥巴马一边。
谁的规则?
美国随后的出牌,一度让人大跌眼镜。
9月28日至10月9日,今年以来的第4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曼谷召开。原本对《京都议定书》坚定支持的欧盟,立场突然转向,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包括了《京都议定书》条款的气候变化合作提议。而这个新提议,也符合美国代表团的利益主张。
据网易财经报道,瑞士一家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马丁·科尔对此评判说:“从技术层面上讲,《京都议定书》需要100多个国家同意才能终止。但是美欧现在就像自己另起炉灶,从事实来看脱离了《京都议定书》。”
莫非,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之外,美欧要另立规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中旭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