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南澳1号古沉船载万件明代文物将被打捞(图)
2009年10月23日 04:32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拟用常规打捞方式

与“南海Ⅰ号”打捞状况不同,难以适用整体打捞

目前,考古队员已经详尽掌握了“南澳Ⅰ号”沉船附近海底地貌的平面、剖面图。

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考古队已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接下来将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工作。

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澳Ⅰ号”的考古采用传统打捞方式,先在水下打捞“南澳Ⅰ号”所搭载的全部文物,再视情况打捞船体。

与此同时,文物部门需要对文物出水后作淡水浸泡脱盐处理,以防瓷器龟裂。对此,文物部门修建了三个脱盐水池,每个水池可浸泡72箱瓷器。

大家至今对两年前“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记忆犹新,一个巨大的沉箱将古沉船及船上所有货物、覆盖古沉船的沙石及附属物共5000吨整体打捞出水,移入“水晶宫”保存,待日后慢慢发掘。

关于本次“南澳Ⅰ号”的发掘,崔勇介绍说,“南澳Ⅰ号”与“南海Ⅰ号”尽管都是装载瓷器的古商船,但“南海Ⅰ号”被淤泥完全覆盖,可以采用沉井的方式逐步下压,将古船及附属物整体装载进沉箱整体打捞;“南澳Ⅰ号”沉船位置在礁石区,沉井无法下压到位,难用沉箱吊拉。

另外,“南海Ⅰ号”采取沉井打捞的最大意义在于这艘南宋古商船结构保存完好,具有非凡的考古价值;而“南澳Ⅰ号”沉船暴露在海床之上的船体上层结构已不存在,常规打捞比较合适。

对于大家关心的“南澳Ⅰ号”发掘打捞是否沉船也能一起出水,崔勇表示,这要视发掘进度,如果沉船确实不具备打捞出水条件,他们将在文物打捞完成后,对古沉船进行回填覆盖,以留待下一次发掘。

明代文物万件以上

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繁华景象

根据公安人员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查扣的138件文物和之后当地渔民上缴的124件文物,以及之后有关部门组织在沉船外围采集到的800余件文物分析,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窑产青花瓷,数量应在万件以上, 是一个罕见的海底宝库。

据考古人员连日来水下勘测,初步判断“南澳Ⅰ号”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

大家都将“南海Ⅰ号”比作“海上敦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第一座实物例证。考古学家认为,“南澳Ⅰ号”上所发现的青花瓷在国内陆上考古鲜有大批量发现,对远销国外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贸易线路等一系列考古课题也少有实物印证,而本次“南澳Ⅰ号”上载有的大量民窑青花瓷,将给考古界许多信息:古代民窑专供出口到外国的瓷器,它们是如何贸易的,将运输到哪些国家和地区……从这方面讲,“南澳Ⅰ号”的考古意义丝毫不逊于“南海Ⅰ号”。

边防官兵护宝

882天驱逐2132艘可疑船只(链接)

据承担“南澳Ⅰ号”警戒保卫任务的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反映,在发现“南澳Ⅰ号”消息公布后,其27名官兵都接到过陌生电话骚扰,许诺只要边防官兵大开方便之门,捞上来的文物所得可以“五五分账”,官兵们均予以坚决回绝。

“南澳Ⅰ号”从2007年5月25日发现至今(10月22日),历时882天,边防派出所驱赶可疑船只2132艘。

为确保“南澳Ⅰ号”的安然无恙和国家文物的万无一失,派出所租用地方渔船,派官兵在乌屿、关屿、三点金之间海域长期停泊守护。

派出所在自身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筹资购买了一套卫星定位监控系统,每天安排2名官兵对沉船海域实行24小时全天候的严密监控。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