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甘肃张掖地下水上升致居民房内出现塌陷
2009年10月23日 03:11兰州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水困”之谜

张掖市水务局调查,自2003年冬季以来,张掖城区及外围地下水位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尤其2005、2006、2007年地下水渗漏较为严重。据调查,张掖城区地下水位上升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是城区及四周较小范围(南起城南盈科干渠,西至黑河主河道,东北至山丹河),地下水位上升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已接近上世纪80年代水平,上升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城区一带,上升最大幅度达8米,尤其以青西街、北环路、流泉一带最为明显,部分地段楼房地下室渗水、积水,严重影响城镇居民正常生活。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开挖、回填和夯实地基,破坏了原有的排水沟,堵塞了地下水径流途径,城市大面积硬化,把原来的芦苇池、湿地等垂直排水场地封闭,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这是导致城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灾害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张掖市水务局水资办主任葛贵告诉记者,张掖原本地下水就很丰富。历史上,甘州城区曾经是“半城芦苇”,大面积的芦苇池、湿地和天然泉水,就是张掖盆地中部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的主要通道。这些天然的排水通道,与城区原有的“七纵八横”的排水沟道,共同维持着张掖城区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平衡。地下水高水位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水利化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和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张掖盆地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其中,城区一带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2~0.3米,到2002年底,已经累计下降4~6米,著名的“甘泉”和南大池、北大池都相继干涸,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城区原有的“七纵八横”的排水沟道被建筑物堵塞或覆盖。后来,张掖市开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重新上升的地下水排泄不出去,就导致地下水向外渗漏。

“2000年以前,由于黑河沿岸渠系灌溉引水,河床过水时间较短,自从黑河向下游调水以来,黑河草滩庄枢纽以下过水时间逐年增加,黑河径流向甘州城区一带的侧向入渗量增多。”

据葛贵介绍,黑河上游来水量正常年份为15.8亿立方米,而最近几年来水量都高于正常来水量,今年到目前为止来水量达到20.3亿立方米。加之张掖城区位于张掖盆地中部、山前洪积扇砾石平原和细土平原的交界处,张掖盆地地下水大的走向是从南向北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导水性减弱,在砾石平原和细土平原交界的张掖城区和乌江一带,大量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转化为河水,最终排泄于山丹河、黑河。

“张掖地下水每年季节性上升的原因就是季节性取水所致”。葛贵告诉记者,每年春夏季节是农民用水高峰期,大量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因此城区地下水位就会随之下降,而到了秋冬季节,灌溉全部结束,地下水位就会明显上升。

如何变害为利?

面对连续几年不断渗积的地下水,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10月20日,记者在甘州区北环路采访时,看到挖掘机正在开挖路面填埋管道。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张掖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科何科长在现场告诉记者,因原有的排水管网随着城市建设被破坏,导致甘州区大衙门街解放巷和北环路一带地下水外溢,给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为迅速排除路面积水,降低该区域地下水位,他们采取开挖排水沟、埋设排水管、疏通排水管道等工程,将排出的地下水疏通到城北郊的湿地公园。何科长称将地下水排入湿地公园,为“戈壁水乡”增加美色,是真正的变害为利。

张掖市水务局水资办主任葛贵告诉记者,地下水造成的危害只是局部和短暂的,对于张掖这样一座干旱内陆城市来说,地下水多了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关键是要看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

基于这个想法,10月12日,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市长栾克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查看甘州地下水位上升情况后,要求相关部门要科学治水,尽快解决好因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的渗水问题。栾克军要求市区相关部门立即做好疏通排阴渠出水口,在保证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时,要确保湿地不能缺水。要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认真分析论证,为从根本上治理好地下水上升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地下水位上升的根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密切关注北环路一带受水灾严重的危旧房住户,因水灾导致的危房和不符合居住条件的房屋,应积极主动引导住户立即搬出,努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栾克军强调,甘州区及市上相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对目前城区受灾严重的危旧房住户进行全面普查,提出科学合理的救助方案。张掖市规划局、建设局要慎重、规范地宣传并执行规划法和建设标准,根据张掖市戈壁水乡和湿地之城的实际,科学制定建设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建筑防水设施不达标的问题。同时,要求水务部门要对利用地下水采暖对水质、环境的影响进行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和研究利用地下水采暖的科学性。

记者在康维俊老人家采访快要结束时,康维俊看着从院内抽出的汩汩清流自言自语道:“农民要是用这些水浇地,该能浇多少亩地啊?”《兰州晨报》供稿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