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证在当时阳春县地矿局一年一审。到1996年,探矿证、开采证收归省和中央相关部门后,谢克兴等人再无力申请。
此后数年间,林湾矿区进入“灰色”时期,原本的“正规军”谢克兴“落草”为“非法采矿者”,他从1986年以来控制的泼水炭坑、杨桂坑和石口坑三矿一直开采,除经济不景气外,几乎未中断。
挖出的铁矿石经简单选矿,装满汽车后再由“技术好”的司机运下山,普通司机开空车进山都战战兢兢,非法采矿者甚至在夜间开车都如履平地。
矿石卖给贩子或选矿场后完成“漂白”。“偷挖的矿石脱离自然状态进入流通后,几乎无法追查。”阳春国土资源局一名负责人说。
至于矿石的去向,谢克兴多次说法不一:“贩子来收,我也不知道去哪了”、“全都运往外地”、“偷采铁矿流向多为阳春市区内的企业”,但拒绝透露具体矿厂。
“偷矿十来年也没证?”
“以罚代证嘛,放得很宽。”谢克兴解释说,“他们都知道我们穷,挖不到多少,2、3月检查一次,每个矿口罚几千元,但我们一直给村里交钱。”
“偷十年没赚钱,谁会相信?”
“也不能说偷,投资1000多万,挖表层的土要花很多钱,成本一直没收回啊!”谢克兴笑了笑,猛吸一口烟:“到2003年之前,矿石价格也不高,100多块一吨,我一年挖2000多吨,算来算去,赚的也是吃饭钱。”
触目惊心的还有对地表植被及山地环境的破坏,偷采者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复绿,如遇大雨,堆积如山的尾砂极易造成地质灾害。
“违规的开山放炮曾经炸聋过一个工人。”永宁镇纪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非法矿山多以露天开采为主,安全事故相对较少,但隐患很大,“开山的炸药也来源不明”。谢克兴的话也证实矿山内设施简易,“从搭的工棚到矿口支架,不敢投入太多钱,毕竟不合法,迟早要被查的。”
“全市范围内,被盗采的点多,非法采矿的气焰也很嚣张。”阳春国土局执法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执法队曾筑起2米高的钢筋水泥墙将进入林湾的山路隔断。但等执法队离开后,水泥墙又被非法采矿者炸开,采矿的挖机等又堂而皇之地开进山里。
该负责人同时透露,盗采者从永宁镇通往山道口数公里长的路上,沿途布置4重“岗哨”,等执法队到达后早已闻风而逃。
被打破的利益平衡
非法采矿者相互间也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从2005年初开始,宏贸公司先后与林湾等四个村委会签订林地承包合同,其中有关于矿山管理和开采的排他性条款。原有“均衡”被打破,冲突乃至械斗时有发生
从2005年开始,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铁矿石从300多元每吨逐步走高,至2006、2007年每吨达900多元,国家对非法采矿的打击力度也加大。盗采活动因挖掘机等大型机械的加入而更加疯狂,附近村民告诉记者,非法采矿者不分白天黑夜的挖,夜间的山上能看到环山而下的车灯,“多半是偷挖的矿,晚上开车,他们都不要命啊”。
谢克兴却称自己从2005年后主动退居幕后,即使丧失采矿证近10年,谢克兴却对多处矿口有着实际的支配权。“从2005年价格开始涨我就把矿山‘包’出去,收承包款。”谢克兴说,退出纯属无奈,“背后没有人撑腰”。
阳春联合执法组事后调查,2005—2007年间,非法采矿者用200万元从7个矿山贩子那里“承包”2个矿口。幕后的谢克兴在2008年曾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后因其患高血压被释放,至今取保候审,其儿子用于非法采矿价值20多万元的挖机被执法机关查扣。
矿山争夺中,非法采矿者相互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宏贸公司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给表面平静的林湾矿区掀起波澜。从2005年初开始,宏贸公司先后与林湾、双底、棠梨、坡楼四个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承包约22000亩的林地。
刺激非法采矿者们的是,合同中还签订了关于矿山管理和开采的排他性条款,并通过永宁镇政府的同意。
“之前大家说话算数,守规矩,矿口分得很明确,无人争夺。”对于宏贸公司的做法,让谢克兴“很恼火”,宏贸公司此后数次向林业部门举报非法采矿者毁林的情况。
但在谢克兴看来,宏贸公司无非是以承包林地为幌子,妄图“合法霸占”林湾等地的矿山。
阳春市纪委调查称,2005年、2007年非法采矿者组织手下在矿区发生械斗,争占矿口非法采矿。
谢克兴则透露,非法采矿者是和宏贸公司因矿山发生过两次冲突,2007年11月间,他在永宁镇亚娇饭店吃早餐遭6名不明身份者殴打。宏贸公司则称起因是非法采矿者多次毁林,公司维权引发。
“林湾矿混乱的时候,市里领导曾问责镇长区少云,他回答说,‘矿区太乱,政府没法管,只得引入社会力量进入协助管理’,遭到领导的驳斥。”阳春市纪委一名负责人说。
林湾矿山多重监管失控、扭曲的乱象下,拥有实质“管理权”的各个村态度起了关键作用,“任何非法采矿的未经村里同意,都拉不出一块矿石。”
“矿产是国家的,村里没权卖,这个我们知道。”坡楼村主任麦世财接受记者采访时诉苦说,“村里有难处。”户籍人口约2000人的坡楼村,2008年人均年收入约4000多元,经济来源为外出打工、种果树和林地承包款,村委会因修建公共设施,欠当地信用社20万元。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