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海外中心作为改革的新产物刚刚成立,那时初入央视的方静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里第一个以长发形象出镜的主持人。两年后,方静开始首播《中国新闻》。录样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制片主任说:“方静,咱们没有长头发的主持人,你得剪短。”方静说:“可是,我留短发实在不好看啊……”于是,紧急请示台长杨伟光。后来,杨伟光回复,央视从来没有规定不可以长发出镜。于是,方静顶着一头长发出现在荧屏上,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播报历史上的第一次……
“央视的变革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80年代的陈汉元,90年代的方静,再到2009年可能以曹景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评论员,这是央视51年中的3次变轨。变脸,意味着可以改进,意味着中国新闻界最传统的部分终于直面“西强我弱”的现实,并努力以国际媒体为标杆做出改变,这本身是一种勇气。
期待怎样的电视新闻
在美国留学的几年,方静几乎全方位地了解了国外电视的运作模式与播出理念。“与西方电视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电视新闻。”方静说。
而在陈汉元看来,凤凰卫视吸引自己的最大原因在于,它完全遵从时效与新闻价值,这也是央视需要改革的第一点。“某某领导人的随同同机到达,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同机到达才是新闻呢?还有‘做出积极的贡献’,贡献还有消极的吗?”白岩松面对媒体曾提出“流畅的废话”一说,与陈汉元的举例不谋而合。
“改革之后的新闻报道应该允许多元观点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要让舆论对政权起到监督作用,这是新闻改革的核心。”陈汉元向《国际先驱导报》所描述的,恐怕不仅仅是个人心目中理想的电视新闻。
善弈者谋势,在这场以改变自身而企图于新闻激战中站稳脚跟的变革潮流中,央视并不孤独。从全球沸腾的大环境到集体沉默的暴风眼,从央视低调变脸到地方台纷纷跟进,从《人民日报》扩版、新华社开通电视新闻线路并进军开心网,到“中国之声”改版。这个夏天,不仅仅是央视,也不仅仅是中央媒体,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挤压下谋求突围,他们正在或者即将完成各自的华丽转身,虽自成一体却也默契十足。
中国电视新闻离国际化有多远?
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当众多外媒记者涌向乌鲁木齐街头时,人们不难想起,2008年外媒关于“314”拉萨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事件的不公正报道。
事实上,无论是昨时还是今日,外媒关于中国的偏见一直没有消失,这从某种程度上得以折射我国对外传播的弱势地位。当央视的大规模改革涉及所有频道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视新闻离国际化到底有多远?怎么样才能实现向世界发出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传递中国的声音
根报道,央视新闻栏目的改革不仅会增加新闻评论和批评报道,而且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力求更加客观平衡,并在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国际新闻报道的时间从4分钟增加到8分钟。
除了在内容上进行改革,中央电视台也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除了六个已经存在的国际频道,央视正计划开办俄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频道,在3年内实现7种语言、11个频道的国际化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增加国际新闻报道是非常顺应时代的举措。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中国人越来越渴望了解全球资讯,现在政府愿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这种需求。
“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国内新闻过于主观,只报道一家之言,很多报道都是一个声调,缺少质疑的眼光和角度。”旅居英国爱丁堡的新闻学者崔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电视新闻的开放和国际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新闻学者、原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甚至认为,中国新闻媒体现在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现在连国内市场都没有做好谈何走向国际化?中国的传媒,如果还想扮演一定的国际角色,它首先必须是中国国内的。如果传媒不是国内的,连国内受众都很少,那它就很难在市场上支撑下去,更不要说在国际上发声了。而且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再加之传媒体制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更是希望不大。”展江说。
回归新闻本质
新闻人才缺乏、传媒体制限制、法治不健全都是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走向国际化过程要面临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一流的英语水平、熟练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新闻敏感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而展江则认为,“关键是体制的问题。中国电视新闻要走向世界需要健全和民主的法制做保障,需要多元的意见。同时,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更加尊重新闻事实,更加开放透明。”
作者:
陈雪莲杨梅菊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