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国务院提出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 智库成关注焦点
2009年07月06日 00:24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但是,政策建议多了,如何甄别、遴选,对决策人反而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其实,为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而进行的‘储备性政策’研究本身并不难,毕竟从凯恩斯以后,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已经很丰富了,中国政府也越来越专业了;难就难在:第一,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第二,不同的政策工具怎么搭配;第三,每个政策工具的力度有多大。”隆国强说。

胡仙芝向记者分析,任何一项政策的产生过程都是多环节、多方面配合和博弈的结果,因此,科学化、民主化对于公共政策来说,同样都是重要的价值目标。

“现实中,领导人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只能是某时、某地、某局势下的相对理性的结果,决策方案总是不能实现最优方案的选择——因为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条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政策行为本身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客观的情况和态势。因此,决策科学化不仅要求决策行为的正确性,更需要有很多的储备性政策研究为决策科学化作技术保证。”胡仙芝说。

中国智库体系开始变革

目前,除了现有的各大研究机构,刚于3月2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被业内认为是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而其成员的“高规格”、“超豪华阵容”,更令外界关注并予以极高期望。该中心堪称中国史上“最高规格”的智库,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原国务院副总理)、 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商务部原副部长)。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办公地点距离中南海仅百米。

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自成立后,该中心还没有开展大的活动,首次举行重大活动,是7月2日至4日在北京举办的“全球智库峰会”。这次大会邀请200家到300家全球知名智库和全球500强企业领袖,为摆脱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出谋划策。

“我们中心是一个大概念,其定位是国际性经济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机构,当然也包括国内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因为中心刚成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参与专门的储备性政策研究。”该中心研究人员之一、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6月23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此外,由于该中心属社团民间组织,国家没有拨给任何经费,其经费全靠自筹。为了筹集研究经费,该中心成立了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交流基金,其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交流基金董事会,董事会成员暂由中外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及各界社会贤达人士组成。

从经费来源看,这个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官半民的新型高级智库,跟西方国家的智库具有相同性。

“各国的智库做的事都差不多,但是国外大量的智库是非官方、非盈利机构,是独立政治之外的,拿政府钱的机构比较少,大多是富人设立的基金会承办;而东亚的智库比较依附于政府,跟政府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或者依附于大企业的比较多。”隆国强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但是,该中心的成立无疑将打破原有的智库格局,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评价说,“中国智库体系的变革刚刚开始。”

资料:美国智库的江湖地位

布鲁金斯学会

1927年成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政治倾向上属于中间派。该学会非常重视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的研究,号称网罗了一半中国通,其东北亚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

兰德公司

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战略思想库之一,于1948年成立,其特点是与美国官方特别是军方关系密切。兰德公司在对华政策方面的许多建议曾被政府采纳,冷战后主张对华采取“遏制加接触”政策。

新美国世纪计划

成立于1997年,具有鲜明的新保守主义与冷战思维色彩,政策立场上一贯反华和支持台独。该组织视中国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即使在“9·11”后,该组织仍继续强调美中关系的对抗性。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又称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于1962年,曾经有浓厚的保守色彩,被称作“强硬路线者之家”与“冷战思想库”。近来,该中心政策已变得相对温和。中心主张建立并巩固中美最高层对话机制。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红茹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