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在宝马事件中,成为公共质询的焦点。《政府采购法》起草小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说,从法律角度讲,政府采购中所有的供应商都有平等的竞争权,如果宝马和奔驰符合条件,在招投标方面没有法律问题,就没有理由歧视它。
但于安同时认为,政府采购一方面要保持商业取向,保证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还要有公共政策的取向,如保护自主品牌和倡导环保等等。现在来看,政府采购的商业取向相对更加明显。
1999年中央就明确提出,党政机关车辆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承受能力相适应。这一精神在此后的《政府采购法》亦有重申。今年通过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再次承诺政府要加重对自主品牌汽车的使用。
有评论认为,政府一方面高举振兴中国汽车产业的大旗,一方面又高调宣布将国外高档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公信力。人民网民调显示,97.7%网友认为公务用车应向自主品牌汽车倾斜。
据报道,目前汽车采购规模占到全部政府采购的近1/4,2008年政府采购公务车的金额达到800亿。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处长陈伟此前表示,政府采购遵循的两大原则:一是要实现充分竞争,节约财政资金;二是要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导向性作用。然而,这两大原则在800亿公车采购市场中是否真正体现,有些令人生疑。
一位关注此事的普通公民说,我们不可否认宝马汽车的性能比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要好很多,但是政府采购,从来都不仅仅是为公务员系统提供服务和保障,从来都兼有“社会属性”和导向作用。这个导向很重要,连自己的政府都不愿意使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还有多少老百姓会选择?
使用“国产车”是多数国家对配置公车的要求。德国政府明文规定,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印度政府规定总统和总理在内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严禁使用进口车。
更有观察者尖锐指出,为什么公务车一定要设“3.0、45万”的标准?省长、部长坐20万元的车行不行?对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更可向全社会传递清廉政府、节俭政府的信号。
10个人监管天量采购
除了质询政府采购“国货”不足的问题外,政府采购缺乏监督也成为公共话题。据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估计就已达到3500亿元,这对资金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
具体到公务车购置,尽管配车标准中45万为最高标准,且只为省部级领导配备,但现实中各层级超标的情况并不罕见。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厅局级单位领导用车以奥迪A6和A4居多,有的最高配置价格超过了45万元的“天花板”。奥运单双号限行后,一些单位甚至为领导配置了两辆车以供出行。
个别地方政府在公务配车方面更是“大胆”突破。2003年新华社披露,黑龙江省级贫困县肇源部分党政领导、县直机关超标配车,先后更换汽车40辆,耗资1200万,平均每辆车价格超过30万。熟悉内情的人反映,现实中,一些单位弄虚作假,将发票故意开小,或分成两张开,还要求商家把车尾的排量标志改小,以应付检查。
前述财政部系统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政府采购制度对中国政治意义非同凡响,但在具体推进中遇到了阻力。首先,高层还没有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政府采购这么大的一件事,只有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这一个处在管,10个人左右,这么点人管这么大的事,可能吗?”更严重的问题是部门利益的纠葛。“任何国家不可能有我们国家这么怪的两套体系,发改委管一块,原来的建设部还管一块,财政部只管货物和服务,这怎么发挥整体的政府采购功能呢?”该人士认为,中央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或委员会,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门户之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公正廉洁的政府采购制度。
李炜光教授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是让财政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你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让纳税人看得见,还要接受纳税人的评议。”他认为,政府采购的过程信息应该更加透明。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赵凌 实习生 蒋文洁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
作者:
赵凌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