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年轻干部应具备哪些德和才?
据统计,从1982年到2007年,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下降了8.4岁、6.8岁、5.7岁。截至2007年底,全国机关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1.5%,其中35岁以下的占30%。
对于我国目前的年轻干部数量,36.6%的人感觉偏少,42.6%的人认为合适,12.0%的人觉得不好说,8.8%的人认为偏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肖鸣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人们多在十五六岁参加工作,通过基层工作历练,按一定年限,从科级、处级、厅局级等逐级向上提拔,不能越级向上。但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年龄多在22岁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就更大了。如果还按照工作年限进行提拔,这一批人的黄金时代会很快过去。因此,一些职位的年龄下限应该逐步变小。
调查显示,30.8%的人认为年轻干部知识结构新,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干劲和活力;27.3%的人认为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国情和民情缺少了解,还需大力培养、慎重选拔;37.7%的人认为,只要是“惟德和才是用”,无论什么年龄都不是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启动新一轮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有利于打破现行公务员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让整个干部年龄结构更加平衡。
调查显示,71.9%的公众期待在选拔年轻干部时能真正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那么优秀的年轻干部应具备哪些“德”呢?调查中,77.4%的公众首肯“以人为本、公正廉明”;73.1%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生活正派、情趣健康;69.0%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爱岗敬业、敢于担当;还有57.6%的人选择“有情有义、正直诚信”;54.5%的人认同年轻干部“首先要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人们还列举了优秀年轻干部需具备的“才能”:了解国情、尊重民意(77.1%),拥有大局观和国际视野(61.8%),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53.9%),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37.8%)。此外,58.7%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肖鸣政指出,从经验来看,经过层层选拔,干部的能力一般都能得到保证,出问题大都出在“德”上。在考核干部的因素中,德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测评的。测评要更重视习惯行为。
毛寿龙建议,在“德”的问题上,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外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无过错原则,你偷税漏税,甚至偷打公家电话办私事,都是不允许的。”
66.2%的人期待选拔更多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了解百姓疾苦的年轻干部
4月10日,云南省委组织部对公开选拔的34名年轻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公示中不仅有每一个拟提任干部的简历,还有每人在任现职期间的主要工作实绩。此举创新了干部任前公示内容,增加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了解。
调查中,65.3%的人期待新一轮年轻干部选拔过程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避免“任人唯亲、唯财”;55.9%的人期待选拔能真正打通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消除当下存在的机关干部选拔自成体系、体内循环现象;50.2%的人期待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年轻干部选拔过程,并引入民意考核机制,及时剔除不合格者。
此外,66.2%的人期待选拔更多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了解百姓疾苦的年轻干部。
肖鸣政认为,重视在村、乡、县工作经验非常关键。首先,重视基层工作经验的导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基层工作。其次,所有的政策最后都要落实到基层,如果选拔的干部缺乏基层经验,他们所制定的政策也会脱离实际。“现在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也越来越通畅。不少部门在招考公务员的时候,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硬性标准。”
胡晓彪持相反态度,“公务员不像企业可以用金钱来激励,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回报社会。对敢于开拓创新,可塑性强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破格提拔?”
调查中,48.4%的公众认为,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更多青年英才有机会参与选拔。同时也有40.1%的人认为,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时要“又好又快”,避免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在人才培养中。
此外,44.1%的人认为对45岁以上的干部也要注意激励机制,51.3%的人认为“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在实践中要防止提拔干部只机械地看年龄的倾向。
毛寿龙认为,干部选拔不宜在年龄条件上搞“一刀切”。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要设置一个年龄下限外,其他干部则可以通过任期制来进行规范。“无论年龄大小,如果有能力并被认可,就有资格担任某职,任期满后,无论年龄大小,都应按规定离职。”
作者:
肖舒楠
编辑:
缪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