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重庆老地铁建设者回忆13年建设史(组图)
2007年11月08日 05:49华龙网-重庆晚报 】 【打印

1965年,地下铁道工程电工班合影

老地铁建设者们还保留着当年的工作证

渝中区十八梯。老建设者们说,当年他们最喜欢听自己的欢呼声在隧道里回响。

1958年下半年,重庆正式开始修地铁,断断续续到1971年才全面停工

故事导读

小什字至两路口地铁隧道将于明年春节贯通,重庆60年的地铁梦快实现了。

然而,自1958年后的十多年里,重庆一大批人投身于地铁建设,最多时上千之众。设备简陋、资金匮乏,还经历着政治运动……工程队几易其名,工人一度靠打石头为生,但他们仍以空前的热情,建成了渝中半岛庞大的地下隧道网。

如此宏大的工程因何而起?为何没架一条铁轨就停止了?记者近日走访了十多位当年工程的负责人、电工、掘进工,他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重庆地铁建设史。

1958年下半年

重庆正式上马地铁

初衷为了运水泥,“以地铁救交通”。

汽车不多,街上拥堵着平板车;码头繁忙,大多靠肩挑背扛……现年86岁的渝中区交通局退休干部王子厚,谈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重庆交通,用“混乱”、“低效”两个词概括。

王子厚回忆,当时贺龙到重庆视察,从南岸区坐轮渡到由他监管的储奇门码头,见大量工人挥汗如雨地装卸,进度却十分缓慢,街上到处都是肩挑背扛的力夫,当即被震撼。有效解决重庆交通成了当时各级政府面对的问题。

1958年,南岸一大型水泥厂要运大批水泥到菜园坝火车站。然而,当水泥从南岸用轮渡运到储奇门码头后,从储奇门到菜园坝只能靠人挑。相关单位就此出资在储奇门到菜园坝间,修建了一条轻便铁道,计划水泥在储奇门码头装车后,再用电力机车运到菜园坝。岂料,轨道修好后,因后续资金出现问题,机车运送未能实现。随后人们就像煤厂运煤一样,将水泥装进三节小车厢,再通过铁轨用人力运送。此举,虽没机车效果好,但效率还是提高了。如果把市中区(现渝中区)的防空洞贯通,铺上铁轨,不就解决了交通问题了吗?王子厚说,当时,有人提出这个方案,立即引起时任重庆市副市长岳林(主管交通)等多位领导高度重视。

但资金是个难题。王子厚说,正当各级领导为资金问题焦头烂额时,中央恰巧给重庆拨款1000万元,用于建设重庆的码头。相关领导决定挪资20万元修建地铁。很快,地铁工程落实到市中区政府,区政府再将它落实到区交通局。时任区交通局基建股股长的王子厚,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管。随后,一支由300多名搬运工组成的工程队成立,挂名为“重庆市中区地下铁道工程队”,队长由转业军人谢新亮担任。

1958年下半年,首条重庆地铁工程正式上马——先后对部分防空洞进行拓宽、加固,并新挖从十八梯到临江门的地下隧道。

正当工人们热火朝天修建时,拨款给重庆修建码头的银行,发现资金被挪用,随即冻结了这一工程的资金。王子厚及有关领导写了数份检讨,虽未被追责,但工程在进行了一年多后被迫叫停。

但是,因当时多位领导对“地铁救交通”仍报有极大信心,工程队并未真正解散,而是让市中区交通局给他们发工资,以希望筹到资金后再修。因此,工程仍在小范围内断断续续进行。期间,工程队还将打出的石头,卖给修公路的工地,以缓解区交通局的财政压力。这样维持两年后,区交通局实在无力负担。在市政府建议下,工程队被划入市搬运、装卸公司基建队。至此,重庆首个地铁工程宣告失败。

1965年

重庆千人修地铁

当时,地铁工人被视为英雄,人们热情高涨

虽然首战失败,但上至领导下至市民,“地铁梦”并未破灭。1965年,重庆地铁史终于翻开了崭新一页。

当时市中区筹到200多万元,后经市、区领导商议,从中拿出100多万,再次修建。至此,地铁工程再次上马,规模较之前大几倍——成立了重庆市中区地下铁道工程处,处长由时任市中区交通局局长的王世槐兼任,王子厚负责施工,王定成负责人事。工程处共分4个工程队,共有1000多人,人员由原地下铁道工程队、社区劳动力、学工等组成。

“我们当时的干劲非常大,简直就是疯狂!”晏洪明,66岁,渝中区交通局劳动安全科退休人员,当时是工程处的电工。他说,工程多点同时动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挖。当时设备十分落后,安全帽是用藤编的;脚手架是木制的,走在上面摇摇晃晃;风钻靠人扛,一个班下来,人仿佛被震散了架;通风设备差,整个工作面弥漫着灰尘,能见度极低,下班后,工人的鼻子、眼睛都看不清楚。“记得,有个班一个工作日掘进了2.2米,工程处还专门召开大会进行表彰。”晏洪明说。

重庆安达运输公司退休员工赵大禄更是记忆深刻。他当时是工程处电工。他称,那时,人们根本没有迟到、早退的概念,甚至上一班如果没按时出场,延误了下一班进场,还要受到批评。人们成天琢磨的也是如何多挖一些。一次,他所在的班为抢进度,在临近下班时装填火药放炮。炮工见下班工友已陆续到场,一时心慌少数了一炮。当他与炮工前去查看时,最后一炮爆炸,炮工被飞石砸成重伤,造成双眼失明。

“人们啷个不卖命嘛,当时的地铁工人被看成是英雄!”杨代乐,59岁,重庆安达运输公司员工。他说,当年,他投身地铁建设时17岁。在那个讲出生的年代,身为资产阶级后代的他没少受欺负。后得知地铁工程处招人,只知莫斯科有地铁的他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天没亮就去排队报名,能成为重庆地铁的工人,不但不再受人欺负,更被人认为是“时代英雄”。最终,他凭着当时少有的高学历——高中文凭,被录取。“后来,我母亲逢人就说‘我儿子是修地铁’的,我走在街上腰板挺得直直的。那种荣誉感不言而喻。”杨代乐说。

重庆童鞋厂退休员工康文媛至今还清楚记得:资产阶级出生的她同样是因文化程度高被招录进地铁工程处,负责开柴油机,为钻洞提供动力。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经常深夜一个人守着一台机器。一次,师傅带着一个朋友到工地来耍,这人是一名转业军人,在一大商场上班。对方见到开柴油机的康文媛后非常生气,抱怨说:“一个女娃儿都可以来,我申请来,他们竟不要!”言语中,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情。

1966年下半年

工程再一次瘫痪

工程的大批负责人,先后被戴上“走资派”的帽子。

然而,历史仿佛有意跟重庆地铁作对,正当建设者们上下一心修建时,它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1966年下半年,基本完成了渝中半岛的地下隧道网:千厮门、望龙门、中华路、十八梯、兴隆街、枣子岚桠、燕喜洞部分贯通。“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作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重大工程,“风暴”很快吹到隧道里的每位建设者身上。

王子厚回忆,当时,工程的大批负责人先后被戴上“走资派”的帽子。随后,不知从哪里传出一句话:这个工程未上报中央,中央也没拨款,因此是走资派修的黑工程。如此大的“罪名”,那还得了!顿时,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整个工地。工程再一次瘫痪了,一些工程资料也被当成“黑资料”焚毁。

1971年

地铁建设全面停工

建设者曾进京争取,最终由于缺少资金,工程处解散。

看着多年心血将毁于一旦,地铁人心在滴血。可在那特殊年代,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天不怕地不怕”的王子厚却不甘心。

1967年10月,王子厚终于说通了两名“造反派”,陪他一同进京,汇报情况。

王子厚回忆,他们首先找到铁道部。工作人员耐心、热情接待了他们,但回复“我们不清楚,没办法”。随后,王子厚又找到交通部,终于得到“不是走资派”、“抓革命要不忘生产”的批复。

正当王子厚兴高采烈拿着批复回到重庆时,工程处的人员已有部分被划到市隧道工程队,还有部分人员回到了原单位。“尚方宝剑”在手的王子厚多方努力,也只招回了200多人。在排除了人为破坏后,地铁工程再次动工,但元气已大伤。

接着,又一个难题出现在建设者面前——钱。王子厚说,工程队将原来的100万用完后,虽多次向市、区领导汇报,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没钱”。工程处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建设者们灵机一动,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办了一个搬运、起重队,边挣钱边修地铁,搞起“生产自救”。

因修地铁的费用较高,他们挣的钱仅够发员工工资,工程断断续续,进度缓慢。

1971年,工程处被迫停工解散,修建的隧道交给人防部门,人员返回原单位。至此,那一代人轰轰烈烈的重庆地铁梦破灭,留给他们的是无尽的惋惜和记忆。

如今,当年年轻力壮的地铁建设者,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中有的已去世,有的已出国,有的已无法联系……但凡记者联系上的人,无不对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对重庆地铁的热情非一般人能比。很多人希望,待重庆地铁通车那天,他们能坐上地铁,亲身体验一番,以弥补几十年的遗憾。

(老地铁建设者:王子厚、王定成、伍邦文、杨代乐、晏洪明、康文媛、王华芳、文兆龙、周振馨、陈麒麟、赵大禄等,对本文提供了帮助。特此感谢!)

本报记者 韩毅/文 张质/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