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 开始磨练政客味道
1999年出任社会文化司司长,“抢”走前政务司司长的办公室主任谭俊荣。政界人士评价,在自己能操控的范围,崔世安用人“不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澳门日报评价崔世安落选后低调数年,在1999年前夕以非公务人员的身份,被世交好友何厚铧提名为社会文化司司长,并获得中央政府的任命。虽然名义上还兼任一些社会职务,崔世安已经全力放在做好一个司长的定位上。
从澳葡政府到特区政府的一名政界人士,对崔世安上台一个小动作尚记得。“有时候想下他看人用人方面还有不错的地方。”该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崔世安一下子“抢”了前政务司司长的办公室主任谭俊荣。原来谭有名葡国妻子,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澳葡政府担任官员,熟知行政管理体系以及葡国法律。特区政府刚组建的时候,崔世安把谭拉过来做主任,“自己的很多事情有了得力助手,本来政务司是第一大司嘛。”上述政界人士评价,在自己能操控的范围,崔世安用人“不错”。
当时卫生领域一名官员则向南都记者回忆,崔世安之后沉默了半年。“华人之前没有当过司长的,当局长的都没有听说。什么都不知道啊,哪里是葡国人的势力?哪里医疗有什么问题?搞不好就有麻烦。”上述官员说,观察了半年后,崔世安慢慢开始行动,理清社会文化司领域的一些事物。
在崔世安少年时代为其补过牙的崔世洪老先生,回归后还担任口腔医会学负责人等职务,崔世安一下子成了他的顶头上司。“感觉他(崔世安)没有什么官架子,还是能听取意见,尊重我们前辈。”
崔世洪对南都记者回忆,一次开会的时候,崔世洪劈头盖脸就对司长提了很多意见。“澳葡时候政府发医师资格太容易,我们从海外回来的专业人士都和赤脚医生一样待遇。”崔世洪记得自己说了一通,司长也就平静听,跟以前被补牙的时候一样厚实,最后又详细问了原因。后来政府给医师发牌的时候慢慢得到控制,这让医疗前辈们体会到崔世安的司长风格,干多、说少、比较踏实。
另一名官员则这样说自己的司长,“开会的时候眼睛会左右看下,你觉得他不在集中看你,其实是在想一些问题。”而崔世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锻炼了自己政客的味道。“有的人都私下说,他在公开讲话、活动的时候,更注重(个人仪态)了。好像要更稳重,在模仿一些有建树的政治人物,”有官员回忆说。
再任 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在社会文化司领域内,医疗券、书本费补贴、旅游业奖励计划、公益体育等项目层出不穷,崔世安得到了“好好先生“派钱先生”的赞誉。
在2004年,崔世安再次被任命为社会文化司司长。这个时候,特区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派糖”行动纷纷展开。汪长南笑称,崔世安司长已经做到了一个“好好先生”。在社会文化司领域的卫生局、教育局、旅游局、体育局、文化局等范畴,医疗券、书本费补贴、旅游业奖励计划、公益体育等项目层出不穷,“好好先生”“派钱先生”也挣得一些口碑。
澳门卫生领域的一名官员则对南都记者讲述了崔世安的另一种“宽厚”。“此前有一个副局长离职,回家做了医生,后来听闻是出了一些工作的问题,”该官员说,崔世安最终非常不张扬地低调处理了事情,“回家还能搵食,澳门这么小,把事情揭爆了,下属在卫生界名誉扫地生活都艰辛啦。”
崔世安在十年司长期间也历练了自己的风格。“他不轻易表态,听得多,很稳重。”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三届特首选委、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艺良告诉南都记者,一次侨务社团在欧洲召开会议,邀请了司长参加,最后司长一直定不下时间。“本来没有做太大的打算,前一天他(崔世安)还在澳门,会议的时候临时就赶到了欧洲。”这让刘艺良感到司长比较实干、很支持归侨工作。而社会文化司领域的一名官员则说,崔世安能尽量想着把一碗水端平,没有铁腕行动,但处理事情比较妥善。
同样是连续三届选委的萧志伟则对记者评价说,崔世安不辞劳苦、比较有恒心和毅力。“经常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他在澳门,其实人已经去了国外。”萧志伟说,司长领域内各种事务能权衡好。
申遗 吃洋面包多年不忘本
有“澳门第一名嘴”之称的郑国强,对崔世安的评价是“能够尊重基层民意”,这一评价缘于双方在澳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博弈与合作。
在民间有“澳门第一名嘴”之称的郑国强,对崔世安的评价是“通情达理,受过良好的培训,能够尊重基层民意”。这个澳门电台《澳门讲场》的时事评论员,一向以评论精辟、犀利而著称,他给予崔世安如此高的评价,其实缘于双方在澳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博弈与合作。
郑国强在评论员之外的一个身份,是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的理事长。这个民间社团,一向致力于传承澳门历史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城市集体记忆。早在澳门回归的第二年,这个协会最早发出保护澳门老城区、老建筑群尤其是近代名人郑观应的故居———郑家大屋等一系列倡议,并通过联合传媒、发动舆论以影响立法会、政府。
对于郑国强他们来说,影响政府的首要目标,当然是特首何厚铧。其次,则是“主管”文化、旅游的崔世安了。让他们感到欣喜的是,留美多年的崔世安并没有因为“洋面包”吃多了而忘记自己澳门人的身份。“特首和崔司长都懂得保护澳门历史文化的必要性,我们举办的论坛,他们有空都会参加。”郑国强告诉南都记者。在此过程中,双方当然交织着斗争与合作。“房地产商要发财,政府需要税收,历史文物需要保护,这其中其实更考验政府,因为他们真正面临着权衡与博弈。”
“拉锯”日久,郑国强发现政府其实很支持民间的声音。“因为有了强烈的民意,政府在面对房地产商时,腰杆能够硬得起来”。澳门特区政府因此也先后投入1.5亿澳门元,实施100多个保护文化遗产的项目,修缮加固重点文物,改善著名建筑的周边环境。
就是在这种民间与官方日趋一致的合作中,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了“世遗”这块金字招牌,澳门的旅游、文化产业从此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运行。
崔世安春节回新会 给60岁老人派利市
崔嘉亨,新会双水镇南面的一个偏僻小村。随着崔世安成为澳门新特首的大热人选,这个小村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许多目光。崔世安祖籍就是新会双水镇崔嘉亨村,这个小村里,处处可见与崔家有关的痕迹:村祠堂、文化室、水泥大道、鱼塘、猪舍、路灯等,崔家两代人都曾捐助家乡建设。
虽然崔嘉亨已无崔世安一家的远房亲戚,但崔家几乎年年回乡探亲,与家乡人联系密切。今年春节,崔世安一家回乡探亲,还亲自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派了100元利市。崔世安竞选澳门特首,成为崔嘉亨村民关注的大事,也是村民聊天的最热话题。
村里随处可见崔家捐助
6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崔嘉亨村。崔嘉亨村实际上是双水镇沙路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村小组长崔松茂说,崔氏祖辈很早就迁居这里,目前全村有160人,全部姓崔。
崔嘉亨村的祠堂和文化室紧密相邻,村文化室外面用竹子搭建了脚手架。下午4时,几位村民正在维修有些陈旧的文化室。村文化室大门上方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德胜文化室。大门右侧有一块嵌入墙壁的石牌,写着“崔世昌、崔世安,一九九一年十月敬建。”崔德胜是崔世昌、崔世安两兄弟的父亲,崔德祺是他们的叔父。在文化室里面,还有崔德祺捐赠的柜子等设施。
“1990年,崔世安一家从澳门回到村里,看到村文化室的窗户玻璃破了,两兄弟就捐赠了一笔钱,维修文化室,修复后的文化室也用他们父亲崔德胜的名字命名。”崔松茂说,虽然现在崔世安家族已经没有远房亲戚在村里,但他们一直关注家乡,热心家乡建设。
与德胜文化室相隔仅几步之遥的养善崔公祠里记载了华侨及港澳同胞的每一笔捐赠。
进入养善崔公祠,记者在右面墙壁上看到两块嵌入墙壁的石板,上面写着“华侨、港澳同胞热诚捐资建设家乡芳名录”。根据两份记录,记者看到,崔世安、崔世昌兄弟和叔父崔德祺均多次捐助家乡建设。
“崔德祺先生捐了56706.37元重修养善崔公祠,捐小汽车1部和10000元人民币;建村内水泥大道,捐赠人民币13000元;捐赠28英寸东芝彩色电视机1部;捐资修建池塘石堤、集体猪舍,开挖池塘。
“崔世昌、崔世安捐资27500元购买了德胜文化室的桌椅、柜子等设施;捐资31500元建村内厕所;捐资75000元建世昌亭花圃;捐资38000元开挖鱼塘。”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崔家一直热心家乡建设,捐助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及沙路村、崔嘉亨村各方面建设。双水镇侨办主任温长洪说,从1996年接手侨办事务以来,他非常清楚崔家捐助家乡的善举。据不完全统计,崔氏家族捐资家乡建设累计数千万元人民币。
60岁老人收到百元利市
有空就回乡探亲,给老人派利市,这也成为崔家多年坚持的一个传统。“澳门回归祖国后,崔氏家族回乡次数比以前更多了。”温长洪说,尤其是最近5年,崔世昌、崔世安两兄弟回乡次数也多了起来,崔世安一家去年回来了两次,今年春节回来了1次。
今年2月,正值春节,崔世安、崔世昌和母亲等亲朋一行20多人回到家乡。“我们都收到了100元利市。”60多岁的村民郑阿婆说。
温长洪说,去年,崔世安、崔世昌回乡,还联名向双水镇捐赠了132万元,修建了小冈大鹰山公园。
乡亲力挺崔世安参选
“昨天看珠江台,300人有286个提名崔世安。”崔松茂高兴地说,这些天来,村民都很关注选情,很多村民都从每晚的粤港新闻节目里得知崔世安的利好消息。
“好欢喜!他为崔家争了光。”和郑阿婆一样,说起崔世安,崔嘉亨村的村民人人觉得脸上有光,替他高兴。
“如果崔世安顺利当选,镇里肯定会发贺电,村里也要发贺电。”温长洪说,村里会第一时间写好贺电,然后发到崔世安的秘书的邮箱。
记者探访
我们祖籍在新会,那是个非常贫困的村庄,有一天我们的高祖父就想:出去碰碰运气,看看会怎样?于是他们就这样来到了澳门。就像是瞧着一条时光隧道———如果不是很久以前某个人为你做出了决定,你可能就是他们中一个。澳门固然是家乡,但是根在新会。
——— 崔世安堂弟崔世平
采写:本报记者 曾育军
作者:
曾育军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