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左)和曾志(右)、陶斯亮(中)合影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会议的最后一天(即8月12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公布的改选结果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林彪上升至第二位,代替刘少奇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中央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却是一个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回忆。据他说:“在选举常委时,邓小平得了全票,主席本来将邓小平排在第四位。江青虽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常委名单的排列次序却是她定的。这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她说邓小平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升了,过去第七位,现在第四位了。他的名次要在陈伯达的后面。她又说陈伯达太老实,压不住邓,陶铸厉害,调上去。本来陶铸的名次在第十一位,调到了第四位。”
对王力的这种说法,许多人(包括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认为,是瞎说,开玩笑,不足信,江青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决定力。况且江青对陶铸也不会那样有好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江青曾鼓动陶铸揭发和批判邓小平、刘少奇,遭拒绝,她正耿耿于怀,怎么会为提高陶铸的地位而用力呢?
第二种版本是陈伯达两位秘书的回忆。他们说,在酝酿常委名单时,陈伯达位次“第四”。陈自觉自己不行,他特别害怕外事工作,便向毛泽东表示:“我书生气十足,这个位置对我不合适。”毛泽东对他说:“你去掉书生气不就行了吗?”陈仍忐忑不安,他让秘书给毛泽东写信,要他们向毛泽东说明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秘书感到很为难,这种事他们怎么能做和敢做呢?他们又说,对这个问题,周恩来也表示了意见。周恩来跟毛泽东说,我如外出,谁来代替我?邓小平已犯错误,不能代替,恐怕还是陶铸好些。毛泽东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于是就把陶铸从后面提到了陈伯达前面。
陈伯达的这两位秘书的说法,尚未见诸文字。当笔者跟比较知情的人议论陈伯达推让“第四位”的问题时,他们认为不一定可信。
第三种版本是《周恩来年谱》和《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书中的说法。《周恩来年谱》载:8月6日(指1966年),到毛泽东处开会,商量现有的和拟补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名单。会后,根据会议商定拟出一份名单草案报毛泽东和林彪。毛泽东审定时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排列名单,把原列于第七位的陶铸勾到列于周恩来之后,陈伯达之前的第四位。《苦撑危局》中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前,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由刘少奇、邓小平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炮打司令部”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还是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已经靠边站了,党和国家的重任就压在了周恩来的身上。鉴于这样一种局势,在讨论政治局常委的分工时,周恩来建议陶铸来协助他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毛泽东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并在审阅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时,亲自用红笔把陶铸的名字勾到周恩来名字之后、陈伯达名字之前。这种说法于实、于情、于理都比较可信和可靠。
第四种版本即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她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原来陶铸排在较后面,主席亲自用红笔把陶铸勾到总理之后、陈伯达的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第四号人物”的来历。对此,陶铸说过:“我是新上来的,排太前不好,我认为应把我放到富春后面。我去见了主席,要求把陈伯达调到第四位来。我说陈伯达长期在你身边工作,对主席思想领会比我快。主席说已经定了,不变了,伯达那里我找他谈谈。”
是否还有其他版本,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从这几种版本看和进行比较:(一)王力的说法,即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根据江青的意见定的,不可信,不可传;(二)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可能还征求了林彪的意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商定的,这恐怕是事实,也符合情理。(《党史博览》2003年第6期)
陶铸与轰动一时的“换头术”事件
“文革”时期,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些照片被“换头”或“切头”的事例。“造伪者”的动机很复杂:他们有的是出于无奈的好意,有的则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书写历史的不二法则。“出于无奈的好意”的,如陶铸被毛泽东提升为“第四号人物”之后的照片事件。
“文革”之初,陶铸是位居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在一幅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照片中,周恩来在讲话,陶铸则立于毛泽东的右侧,毛的左侧则是林彪,由此可见其地位。此前,陶铸由邓小平推荐,从广东调至北京,在中央工作,但很快,他就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那批人搞不到一块。如在派“工作组”的问题上,他居然会支持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也没有按照江青的授意去揭发和批判刘少奇,相反,他倒是支持和配合周恩来保护了一批老干部,特别是对介绍和提议让他来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陶铸更是用心良苦:当时他分管宣传口,在审查国庆17周年的新闻照片时,他指示必须要有邓小平的头像,结果,新华社进行了技术处理,即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之中,隐去了一位领导人的头像,换上了邓小平的头像。
对于此事,后来《陶铸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中说:当时,“陶铸依然真诚地按党的原则办事,他认为:刘、邓即使有错误,也是认识问题,况且刘少奇仍然是国家主席,邓小平还是党的总书记。因此,在他主管的新闻宣传上,一如既往地把刘、邓作为国家领导人来对待。例如,这一年国庆检阅的新闻照片,按规定照例要有一张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两人在一起的一张,这次依然循章办事,审稿时,陶铸发现没有邓小平的镜头,当即指示新华社一定要有邓小平的照片。新华社的同志就遵照陶铸的指示,以技术处理做了补救,他们将一帧照片的一位同志隐去,将小平同志的照片移补过来,这就是后来被‘四人帮’列为陶铸的一大‘罪状’,大肆渲染轰动一时的所谓‘换头术’事件。”陶铸夫人曾志也在《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的文章中回忆说:此事之后,“主席与少奇的那张(照片),江青也子虚乌有地指责是陶铸拼接成的。”
显然,这对已经与陶铸闹翻了的江青以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其他人,则不啻是意外得到的一颗“倒陶”的“炸弹”。不久,江青等开始向陶铸发难,认为他执行了“刘、邓路线”,并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有意安排在报纸和电视上出现刘、邓的照片;毛泽东也用非常严厉的语言批评陶铸“很不老实”,再加上这时又获得了陶铸是“叛徒”的诬陷材料,这也就让一贯痛恨“叛徒”的毛泽东痛下决心。于是,继刘、邓之后,又搞掉了第三个“党内最大的走资派”也即“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