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中印边境冲突: 印军最后时刻撤销攻击令
2009年10月30日 08:05环球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实控线沿线的众多岗哨,中国军人面对面地同印度士兵对峙着,西方媒体曾推测说中印之间将爆发一场新的战争,但中国军队采取了克制态度,并没有主动同印军产生摩擦。桑搭吉不无得意地宣称,印度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边界分歧,印军的调动可以使北京认清形势。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

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强烈抗议,印度不仅不听,反而在达旺一带有异常军事调动,中国人的忍耐已到极点。由于印军拒绝解除战备状态,1987年初,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语调已经同1962年时类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

印军叫嚣将战线推至雅鲁藏布江

面对紧张的中印边境局势,印军高级将领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桑搭吉试图在边境地带显示印军巨大的进攻实力,以此来压制中国军队。印军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部署重兵,米-26重型直升机频频起飞,步兵战车和装甲部队也出现在了锡金东北部。

到1987年4月,印军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阵地补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直接威胁中国军队哨所的尖兵哨。7个分得很开的尖兵哨所显示,印军不仅侵入中国领土还向前作了少许移动,这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两军紧张地对峙着,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桑搭吉自认为印军已同1962年时完全不同,现在印军不仅熟悉地形,而且装备有大量的运输机和作战直升机,可提供给养、支持地面攻击。按照他的设想,如果中国军队像1962年那样发起反击,印军就可以利用新式装备“围歼”以轻装步兵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

桑搭吉甚至计划一旦战争爆发,印军可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将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撰写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书称,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外交斡旋化解“战争危机”

1987年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反驳了印度对中国的无理指责,马毓真指出,中国没有侵占过印度一寸土地,相反倒是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印度占领着。中国已经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人的任务,而印度1987-1988年度国防预算却增加了43%。

第二天,印度《每日时报》报道称,印军至少有5个战斗机中队已部署在前沿地带,数目不详的米格-23战机也调动起来。《印度斯坦时报》4月17日报道说,印度“政府可靠人士”证实,“印陆军和空军正沿中印边界向东部调动”。

其实,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早日合情合理地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国内的鹰派言论已被煽动起来,舆论频频向中国发难,印军的动向也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在美国访问时表示,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就在西方媒体纷纷预测第二次中印战争会在何时爆发时,中国和印度之间化解“战争危机”的外交努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并不希望鹰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场同中国的全面战争。

从地缘政治和后勤方面考虑,无论胜负,同中国开战都是得不偿失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也表示,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访北京,他向中国领导人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

在国际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感到中印两国间有必要更认真、“更现实”地谈判,以便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

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候 涛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