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杰秋瑾十次迁葬:文革中坟茔被平 遗骨被弃
2009年10月28日 10: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1907年秋瑾死后几个多月,刚刚经过丧女之痛的徐自华抱病孤身赴杭州。四合彤云起暮愁,满江风雪一孤舟,断桥残柳泣血女,踌躇湖畔为葬秋。她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写信告诉吴形容其地居“苏小小墓左近,与郑节妇墓相连”,“美人、节妇、侠女,三坟鼎足,真令千古西湖生色”。随后她又赴绍兴,至秋瑾家,安排迁葬。1908年2月,秋瑾棺厝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徐自华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其墓表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杭州各界四百余人参加谒墓致祭。党人陈去病建议成立“秋会”,年年祭奠,盛赞秋瑾墓:“左孤山之梅鹤兮,右于岳之高坟;亦英英其鼎峙兮,何苏小小之足云?”徐自华晚年曾迁居西泠桥畔秋社,为秋瑾守灵。此为三葬秋瑾,巾帼姐妹,义薄桃园,西湖有幸,西子有缘。

当时,秋瑾的革命党人身份已经被认定,如此大规模的在浙江省城风景秀丽的西湖边,公开为一被官府定为“女匪”而处决的革命党人举行祭奠,会场中且表现出明显的反清倾向,其性质为一场挑战官府的示威活动不言自明。甚至秋墓的巍然存在也成为一种抗议的象征,具有实在的号召力,令统治者深感不安。当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即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廷寄浙抚,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吴芝瑛发电给两江总督端方,声言“因葬秋获谴,心本无他,死亦何憾”,慨称“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因而无论是否其所作所为,均“愿一身当之”,只求“勿再牵涉学界一人,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后清政府并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西湖畔的棺梓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翌年秋,由其夫家出面,棺骨被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生震群魂,死破贼胆,是非功罪,草木有知。

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建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政府很快把秋瑾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六葬。但是浙江革命党人没有忘记秋瑾,陈破空亲自找到在南京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徐自华也到处呼吁,后经民国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原墓地,并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会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五十多年后的1964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升温,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于是突然就对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动”,把他们的墓迁到西湖的“边陲”——冷清没人知道的鸡笼山去了。秋瑾﹑徐锡麟墓也都难逃此劫。但是很快引起社会反响,第二年,有关部门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复。秋瑾遗骨遭到七上八下的第九次折腾。但是这还算是幸运,一年后,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这位已经故去六十年的鉴湖女侠,墓被平掉,尸骨草草处理,所以这次甚至不能算一次迁葬。

话说到了80年代,人们才想起浙江的女英雄秋瑾,记起西湖旁的那座让人魂牵梦绕的墓穴。有人上书邓颖超,重建秋瑾墓排上日程,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流逝,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地已种了庄稼、树木。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路人正巧路过,当得知在寻找秋瑾遗骨后,激动地告诉文管部门:“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根据路人的介绍,文管部门在一块棕榈树丛中的一株柏树旁边,挖出一陶罐,将遗骨拼接,确系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在绍兴用刀杀害的,颈部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的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西湖之畔。

重建的墓茔用花岗石砌筑,呈方座状,高一米七五。正面嵌大理石,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嵌徐自华撰、吴芝瑛书墓表原石。其上为汉白玉雕成的秋瑾立像,高约两米五。整个墓地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我从那里走过,心情复杂,我不知道怎么面对烈士的遗灵,记起当年山阴县县令李钟岳,被命令处死秋瑾,他没去刑场,后天天沉默,拿着秋瑾写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注视默诵,每至涕下,每天看来看去,三个月后,悬梁自尽。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遇难百年的秋日,我从秋瑾墓旁静静地离去。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思公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