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五米跳台最好”
针对下海的时机、年龄和方式,我曾经悟出三个理论。
一个是“跳水理论”。跳水一定要选择五米跳台。三米太低,没什么意思;十米太高,很危险;五米最好。我选择在司长这一级,感觉正好站在五米跳台上,这个时候再不下海,就永远也别下去了。为什么?太早了下去,体制内积累不足,难以做大;职位太高了再跳,动静太大,有失常理,别人会认为你真的疯了。
第二个是“抵押理论”。我之所以敢下决心下海,并放弃了很多,至少是用后来的20年的政治前途做抵押的,那就没有理由不干好,这样会使股东放心。现在社会上之所以有“59岁现象”,其实就是因为年龄太大,抵押物不足。就像到银行贷款,是有抵押人家放心,还是没有抵押人家放心?当然是前者,下海不能等到老来时。
第三个理论是“造船理论”,即下海之前不仅要看准时机、选好落点,还得造只好船。中国商海里风浪依然大,波涛汹涌,这只船得撑得下去,走得出来。要是船太小很容易就会被风浪吞没,你刚跳下去就回头要救生圈,挺没意思。所以,要造船下海,船的规模要尽量大。我选择保险业就是因为保险业是朝阳产业,保险公司是一条很好的船。
公司开业那天,来了很多领导,副委员长也来了好几位,但我们把茶话费节省了下来。当时河北一个县发大水,我们就放发大水的镜头,看到孩子从泥水里捞破桌椅,领导们都震撼了。那次,我们就把节省的钱捐了出去,建了一所华泰小学。领导们很理解也很高兴。
我刚从国家经贸委下来的时候还不懂企业,但我当时搞了现代企业的政策制度调研,我认为制度很重要,比如股权分散,不能一股独大,要均衡化,我当初构建华泰时就是股权分散和均衡化。因为我深知,一个企业能否办好,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好了,没有人也可以有人,因为制度可以培养人,制度可以选择人。华泰就是从制度建设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保险企业。
去年我曾经给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们公司成立12年,成为中国唯一自成立起就连续盈利和分红的保险公司。除分红外,公司的净资产是当年股本金的3倍,还没计算无形价值。我说,我对得起朱镕基总理,我没有把国有企业的钱搞丢,还真正实现了保值增值,也没有去给朱镕基总理“找事添乱”。
(本刊记者宋雪莲采访整理)
干部下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据当时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
口述者:王梓木
1996年从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职位下海组建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任董事长,成为干部下海潮中的成功典范。1953年生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宋雪莲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