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知青永远的痛:海南山洪冲走晨星农场20姐妹
2009年11月12日 13:19南方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反思

养猪场河边选址埋隐患

悲剧发生后,全团召开了沉痛的追悼会。团政委在会上高度赞扬了遇难者团结战斗的精神,并为失去这些优秀的青年而痛心疾首。“会上不少人为之落泪。大家都自然地把责任归咎于老天爷,从未想到过什么人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仿佛这只是一个单纯的人力所不及的自然事故。”何启珍无奈地叹了口气:“其实,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天灾人祸,决策者选址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因素。”

1970年10月16日,13号台风吹袭海南时,下午开始刮风下雨。当天是星期天,养猪连不少人都回到老连队探望朋友。那些到老连队探望朋友的人,不少人都劝她们留下来,等风过了再回养猪连,可大家心里想到的是纪律与责任,最后全都在下午赶回了养猪连,一起投入到抗风工作中。

“领导为什么选择这地方建养猪场,我们不得而知。但那里依山傍水,确实是山区里难得的一片开阔地,且离团部不远。可那里都是沙质地,后来挖井,沙土底下都是些腐烂的枝叶,其实就是发大水冲积成的。当地村民曾说过那个地方会发大水,但当时,却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那年十一国庆文艺汇演,老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河水一下子涨了很多,傍晚我们去团部参加演出时,要把裤脚挽到大腿处才能蹚过河。当时觉得这样很好玩,嘻嘻哈哈地过了河,全然没有想到这就是悲剧的征兆,真是没经验啊!”

幸存者们回忆,遇难者的尸体用棺木装起来,安放在离团部不远的向阳坡上。22座坟墓分成两排,整齐地排列着。墓碑朝着东南方的一条大路,那是当年她们从广州来到这山沟的必经之路。

在海南时,每逢清明节及10月17日,知青们都会主动到墓地看望遇难的姐妹,给她们的坟头拔拔草,培培土,表达自己的哀思。

1997年5月2日,晨星农场知青100多人在广州聚会。大家决定为遇难的知青姐妹重修墓场。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广州知青和汕头知青共募集捐款11.5万元送往晨星农场,农场出资18.5万元,,终于在1998年7月重新修建了坟场,并命名为知青墓。

知青墓碑文

公元一九七零年十月十七日凌晨因山洪爆发而长眠于此的二十二名广州、潮汕、海南等地的知识青年永垂不朽。

自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以来,为海南岛的开发而献出壮丽青春与生命的上山下乡青年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至一九五八年,近四十年来在这块古老深沉大地上历经洗礼而不幸遇难的屯垦青年永垂不朽。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作为历史一页,你们已深深地铭记在当年知青及全场职工的心中。

此碑为证

晨星农场暨当年知青立

公元一九九八年仲夏

遇难者名单

女知青

梁愉辛:23岁,广东开平县人,广州华师附中高二级

张惠:18岁,山东济南市人,广州44中

李小玲:22岁,广东五华县人,广州华师附中高二级

李力:23岁,湖南衡南县人,广州华师附中高三级

麻海晨:16岁,吉林辽源县人,广州华侨中学

田燕文:20岁,广东临高县人,广州44中

廖以玲:19岁,广东梅县人,汕头知青

王笃卿:23岁,广东潮阳县人

李诚珍:21岁,广东万宁县人,海口知青

李佩萱:19岁,广东潮阳县人

李以仪:19岁,广东潮阳县人

李金红:15岁,江苏江都县人

李妙英:17岁,广东汕头市人,汕头知青

吴琼芳:18岁,广东潮阳县人

吴贤芝:17岁,广东澄海县人,汕头知青

陈世兰:18岁,广西宾阳县人

姚丽卿:20岁,广东潮阳县人

姚丽娟:20岁,广东潮阳县人

郭楚容:18岁,广东潮阳县人

蔡起娟:19岁,广东潮阳县人

其他

指导员李灶:男,36岁,广东台山县人,1958年广州支边青年

连长朱国干:男,30岁,广东新会县人,1958年广州支边青年

李力

(1947—1970·10·17)

李力,华师附中六六届高三(6)班学生。个子不高,模样可爱,深陷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白皙的皮肤,乍看上去,像个外国女孩。

李力是畜牧连二班的班长。在洪水中,她用脚在水中探索到稍高的地方,就让身旁的姑娘站上去,其实她的个子矮,更需要站在高处。

李小玲

(1948—1970·10·17)

李小玲,华师附中六七届高二(2)班学生。模样俊俏,虽是高干子弟,却平易近人。写得一手靓字和好文章,初中时便有稿子见报;讲起故事来更是活灵活现。

小玲高二时已被国际关系学院相中,可惜文革将一切都打乱了。小玲是畜牧连一班班长。出事前,已获准探亲,但她说新连队工作多,等明年一月才走吧。结果再也没能探家了。

梁愉辛

(1947—1970·10·17)

梁愉辛,华师附中六七届高二(2)班学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但有时也会开些小小的玩笑。

在洪水中梁愉辛率先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鼓舞大家的斗志。

张惠

(1952—1970·10·17)

张惠(原广州44中初一级学生),是一个性格很豪爽的回族姑娘,从小在广州长大。模样长得俊,身材更是好,是个体育尖子。干起活来大刀阔斧,就像个假小子。

麻海晨

(1954—1970·10·17)

麻海晨,(原广州华侨中学,初一级学生),她14岁就跟着华附的姐姐上山下乡到海南,出事时,年仅16岁。非常喜欢唱歌,经常一边干活一边放声高唱,赶着牛车时也不例外。

逝者文字介绍:何启珍

■幸存者口述

何启珍(广州知青,当年20岁,在养猪连担任炊事员):

她们成了“抗洪烈士”

从1968年11月去海南到1976年3月返回广州,我在海南度过了20至28岁人生的黄金时代。那场洪水,给我留下了一辈子不可磨灭的一幕。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当时如果我们不走而是立刻上了茅房顶,也许可以躲过这一劫。

在养猪连里,包括我和张思慧在内,有不少是华师大子弟,在那场山洪遇难的就有3个人。遇难者麻海晨的姐姐在看到妹妹的尸体被放到棺材时,猛扑过去,喊着要跟着去,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另一名遇难者李力,她妈妈过了很多年后,一说起她就哭,我们在她面前都不敢提起洪水,不敢提起海南。

未经上级机关批准,遇难者就按部队的习惯被定为烈士。墓场上立了一块大碑,上面写着:防风抗洪烈士永垂不朽!也许,这多多少少告慰了死难者的亲属,但亲属们最终并没有拿到烈士证。

张思慧(广州知青,当年16岁):

那被洪水冲走的一个个人影

我的水性并不好,当时被冲进河里,在巨浪里挣扎,要不是当年年纪轻,体力好,肯定会被洪水冲走。

“还有多少人活着”,这是我获救后说得最多的话。当我爬在树上看到一个个被洪水冲走的人影时,我知道肯定有人活不成了,但做梦都没想到会有22个牺牲者,这简直就是一场悲剧。现在,每当我看到报纸上有关洪水的报道,就会想到自己在水中挣扎时的情景。

杨铭田(广州知青,当年22岁):

我大喊毛主席万岁

当时我们谁也不明白该往哪跑。连长说去哪我们也只能跟去哪。来到茅草房的一块空地上时,我发现我们已经毫无退路,周围已被洪水团团围住。

那时天还是黑乎乎的,茅屋一公里外,很多手电的灯光在前后晃动,我知道救援队伍肯定到了。“毛主席万岁!”我下意识的不断大喊。现在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要喊救命,但当时最流行的话语就是“毛主席万岁”,那是根本不用思考就会脱口而出的。解放军和武装连的人陆续赶到后,我和陈惠兰坐上充气轮胎,被解放军送上岸。

当年在海南的广州知青,不少人最终魂断异乡,而我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除了勇气,更多的还是运气。

陈淑娥(汕头知青,当年19岁):

连长判断错误不敢一搏

当时天气很冷,我们站在狂风暴雨中,但丝毫没有察觉死神正在步步紧逼。我赶到屋外,就听到有人在高呼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果当时大家爬到茅草屋上,而不是撤走可能都不会死。但连长的一个错误决定和我们的无知,才造成如此惨痛的悲剧。

当时高地离茅草房也就20米,如果连长敢一搏,游到对岸放下绳索,大家还是有往回撤的机会。这时碰巧有人说喝到河水不舒服。连长不敢担当出人命的责任啊,大家只能抱在一块等水退去。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1970年   山洪   知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