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45年 曾有1800万人祭扫焦裕禄墓(视频)
2009年06月22日 15:02凤凰卫视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朱礼楚:实验成功以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发起群众运动,你看兰考是24万亩沙荒,有的还要挖一米多深才有泥土,把这个都翻起来,一筐一筐抬到沙丘上。

刘俊生:凡是有淤土条件的沙丘全部,全都封完了。其他的没有淤土条件的,就我说的采取那种方法,育草封沙,植树造林,这样,所以焦裕禄同志,把这个能够治理沙丘的办法都用上了。

朱礼楚:亲自下去,跟群众一起抬筐,抬淤土,所以焦书记这个工作作风,对群众的感情,从各方面看,他有一个很大的感染力。

从1963年的冬天到1964年这个春季,兰考一万五千亩沙丘,流动沙丘基本都压好了,草起来以后,就为这个造林打下了基础。

解说:沙丘固定住了,风沙还是肆虐,为了找到既能发展农业,又能防风固沙的好办法,焦裕禄经常往村子里面跑,找经验丰富的农民开座谈会,他发现了种泡桐的好处。

刘俊生:那几个群体就跟他说,这个泡桐树这种树树种很好,它是一种速生树种,它生长得很快,不但是生长得快,能够保护农田,防御风沙,更主要的是它还有一个好的优点,就是这个泡桐树,它的根是向下扎,它吸收的水分是下面的水分,它不影响林粮间作,特别是桐麦间作都没有什么影响。

朱礼楚:后来这个苗子出来以后,他又去了几次,他高兴得像个小孩,成果出来了。将来要开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这后来,我们兰考县每一个公社,每个大队都有苗圃,就从我那个泡桐实验站苗圃实验地里面,不断地开现场会,不断地来参观,来学习。

刘俊生:焦裕禄在总结这个风沙这个经验的时候,他很精辟地就说,那就是植树造林,百年大计,那一百年都可以起作用,那就是永远的,根本的。

解说:泡桐树还没长起来,连日的大雨,加上原来的排水渠道早被破坏,导致兰考县内涝灾害越发严重。焦裕禄组织受灾的群体们广挖沟渠,并与临近省份排水系统连成一体,而面对伴随黄河决堤和内涝而来的盐碱地,秦寨的村民对下乡走访的焦裕禄说,贴膏药的方法同样适用。

刘俊生:焦裕禄听了以后,这也是非常地客观的,很好的,他就跟群众就说,跟群众说,那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干呢?他就说当时生活比较困难,他说你困难我支持你们,到后来焦裕禄同志给他们买点劳动工具,给他们发救济粮款,支持他,鼓励他,所以群众的劲头都大了,都干起来了,就采取深翻压碱,深翻倒层的办法,群众说只要焦书记支持俺,一口一口地啃,也要让俺那个地翻个个。那时候秦寨在一夏天,一下就翻了六百多亩,所以焦裕禄同志在大会上,叫他们介绍经验,表扬他们,后来就推广这个秦寨的经验。

曾子墨:1963年9月的一天,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检查工作,看到他春天栽下的那棵泡桐树长的很旺盛,其他同志都要求焦裕禄在树下留影,他说我爱泡桐树,就在泡桐树旁照一张吧,于是,新闻干事刘俊生,拍下了焦裕禄在兰考唯一一张摆拍的照片。

解说:这张照片上,焦裕禄看着周围的泡桐树,欣慰地笑了。

朱礼楚:治沙以前,兰考的小麦平均单产在一百多斤,一百多斤,在1963年以前,翻淤压沙固定沙丘以后,这个产量逐年提高,现在粮食产量达到了800多斤,平均啊,平均800多斤,这可是了不起的变化。我说这个兰考的变化,根本的变化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变化,兰考一切变化都是空谈。

刘俊生:所以焦裕禄同志在兰考,虽然说工作时间很短,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他狠抓了除三害斗争,所以这个兰考的面貌也初步得到了改变。确实焦裕禄精神,就是赞扬他好,也就是在这里,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向大自然开战,就在那样情况下,在生活那么困难,在群众困难的时候想办法,把群众鼓动起来,在困难的时候杀出一条路,所以使兰考除三害斗争,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解说:若干年后,泡桐加工逐渐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那些成材的泡桐大都成了几家乐器厂的上好木料,唯独这一棵一直被兰考人保护起来。因为它是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兰考人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焦桐”。

曾子墨:1964年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焦裕禄到山东老家探望老母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离家17年的第一次探亲,临行前,也就是春节前一天,焦裕禄找县长程世平借四百元路费。程世平知道,焦裕禄夫妇平时省吃俭用,上有老人,下有6个子女,有时还接济穷困群众,日子过得相当紧张。可没想到,他一个十五级干部,连回老家探亲的路费也凑不够。

解说:从老家回来,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焦裕禄的肝部开始频繁地剧烈疼痛,夜里常常睡不着觉,只能坐着抽一晚上的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