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当时戴安澜的家人都在贵阳,作为长子,14岁的戴复东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几个月前他像往常一样送走了父亲。在他的眼中父亲总是打胜仗,总是从前方传来好消息,而现在作为英雄的戴安澜进入了忠烈祠,作为父亲,他却永远离开了家人。
戴复东:当时还有很多东西,我父亲的血衣他们也带回来了。后来这些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我感觉很痛心很痛心。如果这些东西在的话,应该是很珍贵、很珍贵的。那个血衣是很粗的粗布做的衬衫,外面的衣服到后来都不行了。就是里面的衬衫看得出来是血衣。那就是很普通、农民穿的那种衣服。绝不是什么所谓高级的,都没有。
戴安澜这个从安徽田野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虽然身为国民党将领,他的家里却并不宽裕。国民政府当时发给戴安澜的家属二十万元的抚恤金,后来有人倡议在广西建一所安澜职业学校。想到戴安澜生前注重教育,妻子王荷馨就把这笔钱全部捐了出去。以后便宜上下六口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戴复东回忆说后来母亲经常到南京的夫子庙前变卖父亲的一些遗物以维持生计。虽然1956年,中央政府向戴安澜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署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纪念证,但到了文革的时候,戴安澜的家人仍然受到了冲击。
戴复东:解放以后他们都是变成反革命了,包括我父亲都是这样,最后都是批成反革命。我没有办法。我只能把他当作反革命。如果不是的话我大学可能读不下去。我读不下去,我的弟弟妹妹,我的母亲怎么办呢?内心的想法很矛盾。从逻辑推理上讲,他是国民党。国民党是反动派,当然他也是反动派。这好像做那个几何推理一样,但另外又一想,他是个英雄啊,他为国家民族做了这么多牺牲啊。那我想我怎么办呢?我只能是从大的道理上来理解这个事情。所以最后大家批他是反革命我也认了。历史不是人所能造得出来的。
主持人:戴安澜牺牲后,正准备公祭的时候,有一人对戴安澜的妻子王荷馨说,“那边”也送挽联了。这“那边”指的就是当时的延安。原来毛泽东也专门写了一首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斗志也无违。
后来,文革的时候,戴安澜的家人四处寻找这首诗的原稿,可是怎么也没找到。1978年邓小平专门批示对戴安澜在安徽的墓地要抓紧予以修复。1985年6月,民政部向戴安澜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