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009年07月15日 14:41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孙膑的光芒被孙武夺去,非止《兵法》一端。古人所谓“孙吴”,实际上指的是孙膑与吴起,并非孙武与吴起。就在《史记》中,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可知晚至西汉的时代,人们还会将孙膑称为“孙子”。《战国策·齐策》中也说,“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明确将孙膑与吴起并称。《吕氏春秋》中,则将孙膑而非孙武与孔子、老子、墨子并称,说他“贵势”,更可见孙膑在战国末时的影响,简直已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韩非子》也是将孙膑与吴起并举,贾谊《过秦论》也将孙膑与吴起并列。

也许司马迁是第一个将孙武与吴起并提的人物,这才使得后人口中的“孙吴”,渐渐变成了孙武与吴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会习惯性的称孙膑为“孙子”的。

让人感叹的是,英雄百战之功,竟比不上史家无意之笔能抹乱黑白。

孙膑也是个传奇般的人物,他的事迹广泛流传,被后人写成无数的剧本上演着。他是如何在庞涓的看守下结交齐使,逃离魏国的,《史记》语焉不详,但是民间的戏本却说得有声有色。这些事情的真假,一时间难已考证清楚。但是民俗对孙膑的偏爱,却并非是因为他用兵如神,精通谋略,而是因为他是一出天才的英雄最终战胜嫉妒者的戏剧中的主角。庞涓在马陵的夜晚,愤愤不平的咒骂他的同学:“遂使竖子成名!”当此之时,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同学的令名,同时也是他造就的。

《孙膑列传》中,还有一件小事情,也颇让人感兴趣。

齐人的怯懦之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庞涓如果不是轻信了齐人怯懦的传言,未必就会中孙膑的减灶之计吧?

(三)

吴起是一个为了“名”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他家有千金,为了成名,结果破产;因此遭人耻笑,他竟为此杀三十余人,逃亡离国,连自己的母亲死了,也不回家;为了得到鲁君的信任,亲手杀掉了与自己共过患难的妻子。

这样的人,完完全全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把一切当成工具,只为了达成自己的野心。这样的人,只适合生活在丛林时代。

所以他虽然跟随曾子求学,却终不能为曾子所容;有着强大道德习惯的鲁国,也终于容不下他。

但吴起也有可叹的一面。

他的一生,只有对“名”的执着,几乎再无别的欲求与野心。

他并非贪图安乐的人,所以能够始终与士卒同甘共苦,虽然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收买人心,但也可知道他并不在乎安乐与舒适。

他也并不爱钱,魏文侯也知道他廉洁公平,他的敌人也说他“节廉”。魏武三诏令中说“吴起贪将”,实是冤枉,吴起若贪,也只是“贪名”而已。

他并非不懂得大道理,他曾经告诫魏武侯,山河之险不可恃,国家之强大,在德不在险。

他治理百姓的能力,更是让魏人都佩服。

他也并不妒贤,当他知道田文为相的确有理由之后,便立即坦然接受。

……

“名”是他一生的偏执,最终也成了连他的敌人都知道的弱点。

田文死后,公叔为魏相,想害吴起,便从“名”上入手,他的谋士知道吴起绝对无法容忍被公主轻贱之名,于是让公叔假意让魏侯下嫁公主给吴起,而故意让吴起看到公叔被公主怒责的情景。吴起果然中计,绝不肯再取公主,魏武侯由此疑惧他,吴起不得已只好投奔楚国。

吴起到楚国后,急行变法,终于在楚王死后,被贵族作乱杀死。问他的本心,也不过是为了建立自己更大的“功名”罢了。楚悼王无论生前死后,都不过是他的工具而已。

似吴起这样的人,不知道称不称得上可怜?但是我常常想,最可怜的,应当是那个喜欢他,在他困难中毅然嫁给他的妻子……

喜欢谁也不要喜欢吴起。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阿越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